瓜类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教学文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瓜类白粉病(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 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和叶柄,果实一般不受害,但降低质量。 植株从幼苗起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者居多。 叶片受害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色霉斑,以叶面较多,条件适宜时白色霉斑向四周迅速蔓延而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区,上面布满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此时叶片逐渐变黄萎垂,病情继续发展,病叶最后枯干,白粉状物的颜色亦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在环境条件不利病菌生长,或在寄主衰亡的情况下,在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的表层或里层会产生成堆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出现闭囊壳。 ;白粉菌侵染叶柄或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产生较小的白粉霉斑,白粉状物亦较少。 白粉病菌侵染南瓜或西葫芦叶片时,在叶面上产生大量的灰白色粉状物,极似均匀地在叶表面撒上一层白粉,病叶提早衰亡,最后枯死。 ;;;; ?病原;白粉菌无性繁殖发达,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短棍棒型或圆柱形,无色,有2-4 个隔膜。 分生胞子由下部向上部逐个成串着生于孢子梗上,呈念珠状,单胞,椭圆形,大小差异很大,通常葫芦科 17.8-27.9×12.2-15.2μm,后者19.5-30×12-18μm. ;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40μm,外表附属丝均为菌丝状,无色至暗褐色,6-26根,宽4.5-7.5μm,长为闭囊壳的1.5-3倍。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者的闭囊壳内有子囊5-13个,子囊孢子总是两个,后者(瓜类单囊壳)的子囊1个,子囊孢子 4-8个 。 在我国南部地区,有时不产生有性世代。 但在新疆,杭州,四川,北京等地的葫芦科作物上均可产生闭囊壳。 东北吉林等地田间秋季黄瓜,西葫芦,南瓜上白粉病发生极为普遍,但很难发现闭囊壳。 ;;两种白粉菌都是严格的寄生菌,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广,除葫芦科作物外,尚可侵染其他科的多种植物,如向日葵,车前菜,牛蒡,蒲公英和凤仙花等。 两种菌均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生理小种,非瓜类作物上同属同种的白粉菌,不一定能侵染瓜类作物。 ; 在南方温暖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黄??等瓜类作物,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瓜类作物上反复侵染,在这些地区白粉菌很少产生闭囊壳, 在北方低温干燥地区(如华北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 而在东北一些严寒地区,如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病原菌不产生闭囊壳,且冬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种植瓜类作物,次年田间及保护地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自何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白粉菌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栽培管理对病害的发生也有深刻的影响。;;;; 施肥不足,管理不善,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时; 环境荫蔽,光照不足,均易造成植株生育衰弱,而降低了对白粉菌的侵染的抵抗力。 而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亦有利于白粉菌的发生,因此凡是窝风地,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白粉病都较重。 靠近温室或大棚的地块,由于初菌源较多,一般发病亦较早且较重。 ;3 品种;防治瓜类白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措施为主,结合进行药剂防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可选用津杂1号 2 号 ;津研5 号、 6 号、 7 号;碧玉等。 2 加强栽培管理 可与矮生疏菜间作,以达到通风透光; 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勿单使用氮肥,适当配合使用磷肥,钾肥,防止脱肥早衰。;3 药剂防治;4 生防 初期喷农用抗菌素农抗120或农抗B-10,浓度100ppm,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效达90%以上。 5 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喷高脂摸或2B,浓度30-50倍,喷后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膜,可使病菌缺氧致死。隔6-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

文档评论(0)

158****27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