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 ◆《国语》介绍 1 、定义: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 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载上起周穆王征 犬戎(约前 967 ),下迄智伯灭亡(前 453 年), 前后约五百多年的史事。全书共二十一卷,汇 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各国史料,包括各国贵 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 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 、作者与编订: 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史记 · 太史公自序》 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韦昭 等也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 但是晋朝以后,学者一般否认是左丘明,因为 《左传》和《国语》不像出自一人之手。代表性的如 清代崔述。 根据南宋李焘的说法,《国语》为历史资料汇编, 《左传》为历史著作,所以会在内容及文风上有所不 同。 《国语》当经过左丘明之手,又经过后人补充修改, 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成书时间应比《左传》略早一些。 3 、体例: 第一、以国别叙述史实。《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国别体史书,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 《齐语》一卷、《晋语》九卷、《楚语》二卷,《郑 语》一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分别加以 记述。 第二、以记言为主。全书 196 条, 240 多个故事, 几乎都以记言为主。《左传》记事以事件过程为主, 《国语》则以政治言论为主。两书互相表里、相互参 证,因而《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 第三、史料汇编的性质。篇幅不等,文风不同。 《国语》不是成熟的史学历史著作,因而在事件记载 时不具年月者很多,个别事件仅仅为片段。 4 、思想倾向: 第一、尊周、崇礼 第二、民本思想,“事神保民” 第三、兼收并蓄 5 、史学贡献: 第一、国别体史书的先例。《国语》的体例对后 世影响很大,陈寿《三国志》、常璩《华阳国志》、 崔鸿《十六国春秋》、吴仁臣《十国春秋》等均是从 《国语》的体例而发展而来。 第二、记事上限早于《春秋》、《左传》,提供 重要的史料。 6 、注本: 本书最早的注有三国吴韦昭注,清代学者 则有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 校注本三种》,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 徐元诰《国语集解》等。 ◆ 篇目讲解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说明: 选自《国语》卷三《周语》。 本篇记载单穆公对周景王欲铸大钱的进谏,从与 百姓争利的害处,阐述对王朝统治的不利,对周王朝 提出警告,认为“货”与“币”之间应保持平衡,提 出母子相权的货币理论。 总结: 本篇以古代圣人的作法与周景王对比,指 出“小大利之”与“民失其资”的不同结果, 进而阐释了与民争利的害处,会导致百姓逃离、 王室资用匮乏、政治危机,也体现出强烈的忧 患意识。 对认识周王室衰落有重要历史价值。 ◆《战国策》介绍 1 、定义: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 论的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 并在西汉末年由刘向编订成书。有《国策》、 《国事》、《事语》、《短长》、《长书》、 《修书》等名称。记事大致上接《春秋》,下 迄秦统一,分为十二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2 、编订与版本流传 : 《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 关策士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论资料,是一些零散 的小册子,并不集中。 西汉末年的刘向遍校群书,并且将这些零 散的资料进行汇编整理,按国别和时间顺序, 系统编订为三十三卷。 在后来的流传中内容散佚较多,北宋时期 的散文家曾巩访求许多藏书家,又对其内容进 行补充整理,恢复原貌。 南宋时形成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姚宏的续 注本,二是鲍彪的新注本。元代吴师道又在鲍 彪注本基础上进行补正。 3 、体例: 共三十三卷,按国别和时间顺序,分为十二国策, 东周一卷,西周一卷,秦五卷,齐六卷,楚四卷,赵 四卷,魏四卷,韩三卷,燕三卷,宋、卫一卷,中山 一卷。所记各国内容详略不一。 4 、思想观念: 第一、纵横家的政治思想和外交观念。如苏秦、 张仪对天下局势的认识及合纵、连横主张。 第二、谋臣策士的智谋策略。如冯谖的远见卓识 和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谋略。 第三、重贤任能的思想倾向。《战国策》中充满 了对谋略和贤能的反映,体现了战国时期对人的才能 的普遍认识。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