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第3期总第172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 RESEARCH
2013,No.3Serial No.172
“意义”论认知隐喻学:两个的区分
熊学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25;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提
要:文章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清认知隐喻学的意义观,提出将隐喻概念及其意义与隐喻话语及其意义区分
开来、给出定义及讨论,从而把握认知隐喻学意义观的得失处,明确借鉴该理论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意义;隐喻概念;隐喻话语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3-0073-5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aning ”in Cognitive Metaphor
Xiong Xue-ju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225,China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tandpoint of meaning in cognitive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It then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its meaning from metaphorical utterance and its meaning ,and to give their definitions and elaborations respectively in hop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cognitive metaphor and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China.
Key words :meaning ;metaphorical concept ;metaphorical utterance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假设是思维(或心智)决定语言,隐喻建构了人的概念系统和日常行为,其本质是关于理解的理论,主要解释人类理解的认知机制。该学说应包含两个部分:意义理论和理解意义的解释机制。本文只讨论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哲学家们在讨论意义问题时都会提出比较清晰的意义概念(姑且不论其定义是否有不足)。比如,弗雷格认为每一个表达式都有涵义和指称,表达式的涵义就是表达式的意义,即表达式对其所指的表达方式(the mode of representa-tion ),它是有认知内容的,也就是其后的数理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所谓的命题;表达式的指称是其所指对象(洪汉鼎2010)。这正是认知隐喻学所极力批判的意义观。因此,考察认知隐喻学的意义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是:在认知隐喻学中,何为意义?本文不揣冒昧,提出作者的观点,就教于方家。
关系的立场,再论其对意义的认识。
认知隐喻学认为概念管辖思维和行为,它们建构了人所感知的东西、人与环境和他人互动的方式,人的交际也基于管辖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Lakoff &Johnson 1980,下称L &J 或著者)。语言表达是概念的实例(instance L &J 1980),语言是理解之普遍规则所出的数据(data L &J 1980:116);要看出概念系统的如上所是,一个重“看语言”(by looking at language ),要的方式是是故,语言在认知隐喻学中处在屈从于人的思维的地位,或者说,认知隐喻学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语言,其所论的隐喻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语言现象。
Johnson 对“meaning ”在上述立场之下,的解:“非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是理解的语义学”释是
(a non-objectivist theory of meaning is a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ohnson 1987:175);“意义理论”(A 即是人如何理解事物的理论,不论事物为何。theory of meaning is a theory of how we understand things ,whatever those things might be.
Johnson
1问题的界定
我们先讨论Lakoff 和Johnson 对语言和思维
7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