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工业的影响 1 、提高性能、扩展功能 今日的数控机床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威力,运用时间序 列分析和精度创成等理论建立数学模型。 已有可能实时预报包括随机误差在内的机床误差,然 后自动校正,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采用对阻尼进行预报,一旦接近临界值时就自动调整 切削用量,这又可能出现永不颤振的机床,保证很高的生 产率和良好的加工表面。 SKXT-1200 铣镗钻机床 传动系统图 β=15 ° m=3 z=46 m=3 z=23 m=3 z=58 p=12 p=12 β=15 ° m=3 z=55 d=37 变频调速电机 d=71 m=3 z=23 β=8 ° β=8 ° m=3 z=25 m=3 z=48 交流伺服电机 交流伺服电机 β=8 ° m=3 z=25 m=3 z=48 β=8 ° 交流伺服电机 回转工作台 m=3 z=46 2 、简化结构 3 、提高可靠性与安全性能 在提高电子元件质量、可靠性的前提下,机电一体 化产品可以提高耐久性,减少故障率。 另一方面由于赋予其自动监视诊断功能,并采取安全 联锁控制,过负荷和失控保护、停 电对策,提高了设 备的安全可靠性。 机电设备的认识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 一、 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 、微电子技术、信 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 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技术。 机电一体化 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 而是在 信息论 、 控制论 和 系统论 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 应用技术 机电一 体化 信息科学 机 械 学 电子学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 系统 ) 有:数控机床、 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 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 CAD / CAM 系统等。 数 控 铣 床 数控车床 焊接机器人 清洗飞机的机器人 景 观 电 梯 制动鼓镗床 OTIS 电梯立式主机 4 杆并联运动机床 二、 发展概况 1. 20 世纪 60 年代前为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 ” 工程师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机械产品和电子技术相 结合,以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但是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相对落后,使得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 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① mechatronics 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 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 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 支持。 2.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为第二阶段,“ 蓬勃发展阶 ” 3. 90 年代后期开始为第三阶段,“ 智能化阶段 ” ①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 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 体化等新分支; ② 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 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③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 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 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 “ 机电一 体化 ” 跃上新台阶。 1. 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 “ 机电一体化 ” 历史的第一页。 2. 微电子技术为 “ 机电一体化 ” 带来勃勃生机。 3. 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 “ 机电一体化 ” 提供了坚强基础。 三、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位置 , 速度 检测单元 电机 机械 部件 位置 , 速 度反馈 CNC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 执行器 控制 信息 电子控制单元 动力源 检测传 感部分 机械本体 参数变 化信息 驱 动 力 能 量 检测 参数 1 、机械本体 机身、框架、机械联接等产品支持机构, 实现 构造功能 。 要求:可靠、小型、美观 2 、动力部分 提供能量,转换成需要的形式,实现 动力 功能。 要求:效率高、可靠性好 3 、检测传感装置 检测产品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实现 计测 功能。 要求:体积小、精度高、抗干扰 4 、控制器 处理、运算、决策,实现 控制功能 。 要求:高可靠性、柔性、智能化 5 、执行机构 包括机械传动与操作机构,接收控制信息,完成 要求的动作,实现 主功能。 要求: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 动力部分 执行机构 检测部分 机械本体 控制器 四、 共性关键技术 1 检测传感技术 2 信息处理技术 4 伺服驱动技术 5 机械技术 6 系统总体技术 1 、检测传感技术 作用: 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研究对象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