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 高教版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学.pptVIP

中国美学史 高教版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学.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张旭书法的美学风格:“超以象外”的意境 张旭的书法把情感与历史兴替、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书法意境。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这正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 张旭的草书有着突出特点。其一,书为万象,万象归书。《新唐书》载:“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公主与担夫的挤让之姿及其韵味,剑器舞的刚柔弛骤及其神理,都被张旭化入笔端,展现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审美风貌。其二,重视意境的营造。与前人相比,张旭书法更重视整体构图,在整体构图中营造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浪漫意境。其三,气势磅礴,感情充沛。以《古诗四首》为例,其书如山呼、如海啸、如烈焰、如飓风,冲决一切的气势中蕴藏着无比浪漫的感情。宗白华说:“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张旭狂草集盛唐的乐舞、诗、画浪漫精神于一体,使书法艺术成为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段,营造出狂放昂扬、气魄宏大的书法意境,充分展现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三)吴道子画的美学风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吴道子几乎擅画各种题材,如人物、佛像、鬼神、台殿、草木、禽兽、山水,等等,皆冠绝于世,但绘画多取材佛教、道教经典及相关故事,据《历代名画记》及《宣和画谱》载,吴道子曾创作过大量的地狱变相、天尊像、佛会图、观音菩萨像、地藏像、炽盛光佛像、阿弥陀佛像、道教神像作品。吴道子画流传下来的真迹很少,公认吴画代表作《天王送子图》疑为宋代的真迹摹制品。吴道子曾师从张旭学习书法,受其影响,在绘画方式上用笔极快。 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型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传神,即具有和雕塑艺术相类似的视觉效果。宋代董逌说:“吴生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意会。其笔迹圆细如铜丝萦盘,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此其目有得者,恐观者不能与此求之,故并以设彩者见焉。此画人物尤小,气韵落落,有宏大放纵之态,又其难者也。”(《广川画跋》卷六《跋李祥收吴生人物》)“旁见周视,画四面可意会”,是高超的造型技巧与设彩技巧高度统一的结果。吴道子的画以“壮美”的风骨表现了盛唐那种热烈、健康、刚健向上的精神气质,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后人所称的“吴家样”,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在绘画方面,张彦远说“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盛唐时期,宗教题材的绘画得到重视,人物、牛马、花鸟、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取得自己的独特地位而迅速发展,中晚唐的人物画以“周家样”为主,山水画以水墨山水为主。五代时期主要成就表现在花鸟画和山水画领域,南唐人物画也有很大成就。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包括“画圣”吴道子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唐五代还是一个乐舞十分发达的时代。这首先归功于开明的文艺政策。据《旧唐书·音乐志一》记载,御史大夫杜淹认为“前代兴亡,实由于乐”,唐太宗说:“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乐舞艺术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隋代,中原乐舞和南方乐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九部乐,至唐太宗时,增加高昌乐舞一部,成为十部乐,胡乐、胡舞得以盛行。这些传入中原的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创新。 唐代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策林·复乐古器古曲》中的一段话可为代表:“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继承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指出了音乐发自情感的本质特征和情在其中的关联作用,又强调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并突出了其政教性的社会功用。 另外,唐代的园林美学和服饰美学等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从艺术的范畴和理论方面来划分 意境论是唐人对中国美学的重要贡献。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谓其诗“境玄思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等重要问题。盛唐后,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则对意境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其后皎然、刘禹锡分别提出“取境”(皎然《诗式·取境》)、“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重要命题,又把意境论推进一步。晚唐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使意境理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