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之趣味政治“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素材.doc

高中政治之趣味政治“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素材.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 在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们都去哪儿了?”近期,返乡民工罗大洪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们都会在户外玩起九宫格、躲猫猫等游戏,村里非常热闹,但现在却很难再看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许多少年儿童越来越喜欢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甚至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面对自己的娃“手机成瘾”,罗大洪既心疼,又无奈。不知不觉中,手机正侵蚀着孩子们的童年。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 调研数据显示,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已经高于城市儿童,尤其是留守家庭儿童,其上网数据更是令人惊讶。 调研指导教师刘斯文介绍说:“部分地区有超过31%的留守儿童,暑假期间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两小时,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以“暑假期间每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或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为判断依据,48.3%的留守儿童高度依赖手机。 其中,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活动,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此外,据调研志愿者韩宁介绍,14~16周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 为什么留守儿童群体会集中陷入手机成瘾的困境之中?据了解,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为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因此,“手机带娃”是许多留守家庭的无奈选择。但对当下很多中小学生说,手机却更像是他们的电子玩具。 “绝大多数留守家庭,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缺少教育方法等,老人普遍不懂智能手机,也没办法管好孙辈。但给一部手机,(孩子)不吵不闹,可以省很多事。”贵州省八河小学校长张余对此直言不讳。 “城乡教育差距使得农村孩子的教育基础本来就薄弱。手机成瘾会让留守问题更加复杂。”儿童沉迷手机的问题愈加严峻,张余对此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比沉迷手机更严重的,是学生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触不良信息等衍生问题。 “好奇心强、自律性差、缺少监督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留守儿童(对手机)不能自拔。”扬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专家宗春燕认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怀,很容易陷入迷茫。手机娱乐恰恰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眼前焦虑和痛苦的选择。过分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价值认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家长和同龄人缺少正常有效的交流,造成性格孤僻、寡言少语。 在身体健康层面,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压迫等问题。此外,看惯了手机上动感十足、感官冲击力强的画面,孩子也可能对普通信息的刺激变得迟钝。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怎样避免手机成瘾成为留守儿童的痛点?2017年8月,贵州省在偏远乡村陆续启动脱贫攻坚夜校建设。由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团队协助开展的“智能手机技术指导与健康使用”课程,是夜校专门针对留守家庭特地开设的特色课程。目前,该团队已累计向1000余户家庭开展了健康上网普及教育活动。 “家校同频共振,是破解手机依赖的最有效途径。”张余的另一个身份,正是八河村夜校的教师。在他看来,学校对避免上网成瘾的教育工作要从孩子扩大到家庭,只有祖辈等实际监护人懂得移动互联网知识,意识到“手机带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有效发挥监管和教育引领作用。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