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pdf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 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 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以下是由 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 于冯友兰先生的 《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 系统读过了 《论 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 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 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 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 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 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 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 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 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 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 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 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 1 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 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 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 ,看到别的 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 (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 ),先生正经 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 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 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 ”, 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 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 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 (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 宜尔 ) ,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 观世界的, 和周围人的。 儒学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 仁, 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 便可以顺应天道, 圆融自在, 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 情, ( 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 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是我们要到达 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 只有一个内心纯净, 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 天道,圆融于世, 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 2 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 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 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 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 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 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 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 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

文档评论(0)

150****35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