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化的过程研究
摘要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一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里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一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中生代 古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中国东南部
中国东南部濒邻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区内发育两套重要的、时代、性质和特点互不相同的构造体制口一3〕.一套为走向近EW向的前侏罗纪古特提斯构造域,主要受东西向古特提斯洋动力体系的控制川,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地构造的基底构造,分布地域广,基本反映了古生代的构造面貌,先后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构造一岩浆热事件的演化.另一套为NE一NNE向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受太平洋动力体系的控制川,叠加在近EW向古构造系统之上,基本反映了中、新生代的构造面貌,是一个发育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褶皱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火山一侵人杂岩和陆相盆地带比5口.两大构造域作用的时间不同,形成方式各异,其时空转换及其深部过程导致重大地质构造变革,形成了中国东南部复杂的盆山格局比2〕.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不仅使中国东南部构造线方向由EW向变为NE一NNE向,也使动力学体制由原来的受古亚洲洋体系控制转向受太平洋体系控制风3〕。近年来,对两大构造体制及其转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
1界线性断裂带及其两大构造域分布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EW向构造带以南岭东段粤北、赣南、闽西一带分布较多,往北渐少;而NE向构造带则北东部较多.两者在南岭以北大致以NNE向赣江断裂带为界(图1).赣江断裂带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线”困大致重合,向南和吴少11一四会断裂带连接川,向北可能与郑庐断裂带相连阳一川.炎卜庐断裂是中国东部非常重要的分划性构造单元比3,‘2一川,其南延方向上的赣江断裂带是一个具有显著的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左行走滑深大断裂带,构造形迹、展布方向、运动学性质和多期构造演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郑庐断裂非常相似的
特征,表明晚中生代以来可能已经连成一体,构成侧明显不同,以西的岩浆岩带展布以EW向为主,并受近EW向深断裂控制,而以东的岩浆岩带展布则以NE向为主,受NE一NNE向断裂所控制.两侧的地慢组成也略有差异.我们在江西泰和盆地采集到139一143Ma(错石U一Pb)的玄武岩,其Sm一Nd,Rb一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来自于亏损地慢[20口,了中国东部一条巨型平移断裂带[2,3,9,‘。,‘6,‘8,‘月.断裂两侧褶皱展布方向明显有异,第三纪沉降中心
完全不同,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差异明显、空间展布迥然不同.如岩浆岩带的展布方向上,断裂带两,表明赣江地区处于软流圈上隆的陆内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可能与俯冲碰撞作用无关,而赣杭带江山一广丰地区98一105Ma(K一Ar)的玄武岩来源于俯冲板块脱水交代的富集地慢,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陆缘的快速拉张形成的卿〕.
2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
多数学者认为,东亚环太平洋主动大陆边缘的开始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东部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的转变发生在印支期[1,25一30j.近十几年来,对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有了新的认识.赵越等帅〕对东亚构造地质、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地质年代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后,认为转换高峰发生在中侏罗世;Gilder等[s1〕认为应发生在白坚纪之前;李文达等)〕提出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的构造环境经历了176一150Ma的挤压、145Ma由挤压向伸展扩张的转换、125一105Ma的扩张增强以及92Ma左右进人裂解阶段;李献华嘟〕研究了华南花岗岩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发现燕山早期与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和成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约10Ma的岩浆活动间隔,这很可能显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的改变,即华南岩石圈动力学在大约146Ma开始的白要纪以伸展拉张为特征.毛建仁等卿」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的陆内岩浆作用进行了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转换作用发生在(145士5)Ma,即侏罗一白奎纪过渡时期;舒良树等川通过对赣湘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特征、盆地火山岩年代学和盆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