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200多年前,这群“北漂”引发了一场戏曲界的大变革素材.docxVIP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200多年前,这群“北漂”引发了一场戏曲界的大变革素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200多年前,这群“北漂”引发了一场戏曲界的大变革 1791年的春天,数辆载着扬州三庆班伶人的大篷车,作别繁庶的江南来到北京城,在百顺胡同、韩家潭一带暂住了下来。 这一带自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向东依次排开八大胡同,正是老北京著名的风月场。 尽管三庆班是来为乾隆帝八十大寿献戏的,但旧时娼优同列,身为伶的他们也只能落脚此处。 1 伶人身份卑微,有着很长的历史。 自宋元以来,伶人一直不入士农工商,被官府另列为等而下的贱民,甚至子子孙孙都不许脱籍,只能世代为伶,连贩夫走卒也能在他们面前展示优越感。 即便是后来徽班大兴于京城,而徽班伶人生涯艰辛依旧:只要有角色演,在戏班都已经算是混得还可以了。 梨园行底层还有大量上台就跑圆场、打旗子、翻跟头的人,他们下了台后,就一字儿排开蹲在门口用大海碗喝粥。 喝完了就匆匆离开,去另一个场子翻跟头。翻饿了,再喝粥。他们究竟是为了翻跟头而喝粥,还是为了喝粥而翻跟头? 总之他们被统称为龙套。 此外,伶人又多流离。因为观众久看一个戏班会腻,于是他们只能四处漂泊、不断更换城市演出。 奈担儿难担生受,更驴儿不肯快走(《宦门子弟立错身》),挑担奔波之辛苦,连驴都累垮,正是旧时伶人天涯流离的苍凉心声。 但伶人又是清代底层社会的热门行业。清代自顺治以下直到慈禧,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是戏迷,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梨园行由此繁盛。 对伶人们而言,则是在以卑微之身唱戏养家糊口之外,有了唱红之后享受锦衣玉食的希冀。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无疑比扬州更令伶人向往。 如果说,扬州盐商富豪们的追捧,能让他们过中人之上的生活;那么在北京天子脚下,一旦大红大紫、得王公权贵力捧,富甲一方甚至交好王侯,都不再是幻梦。 三庆班的北京之行,正是这类伶人出人头地梦想的最好注脚。 在乾隆五十六年那场南腔北调、荟萃争妍的不世戏曲大赛中,三庆班名动京师、演出不断,就顺势取消了返回扬州的最初计划。 从此在八大胡同长驻了下来,由地方戏班一跃成为京城顶级戏班。而三庆班成功效应持续发酵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伶人个体或是某一戏班改变命运的层面。 三庆班成功扎根北京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随之陆续进京,与三庆班各擅胜场: 三庆的轴子(连台本戏);四喜的曲子(善唱昆曲),和春的把子(善演武戏),春台的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 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京剧源流的四大徽班进京。 2 而后,徽班渐成京城戏坛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徽班伶人们已在京城站稳脚跟。 1798年三月初四,亲政不久的嘉庆帝忽然下旨,公告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花部戏曲如徽调、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只有昆弋两腔仍可继续登台。 随后,官方派员按旨意高调整肃京城戏坛:戏剧史上的第三次花雅之争开始了。 来自昆班的打压,一直是徽调等花部声腔在京发展的强力障碍。作为官方认定的正统雅乐,昆班曾屡次让政府出面,以行政手段打压竞争对手。 乾隆初年,北京城时兴京腔,近畿厌听吴音,部分观众甚至听到昆曲就哄然散去。于是政府出面用行政手段维护昆曲品牌,禁止花部诸声腔演出。 是为第一次花雅之争,结果却是京腔打着融入昆腔的旗号进入宫廷,与昆曲并称南昆北弋。 1779年,秦腔戏班由魏长生领衔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昆、弋六大班无人过问。 政府又强行禁演秦腔,勒令秦腔艺人改学昆腔,否则递解回籍,于是魏长生等饮恨离京南下苏、扬。是为第二次花雅之争。但等到徽班大举进京时,他们又改头换面回到了北京城。 而这一轮花雅之争的起因,则是徽班大举进京,正统昆曲弋调戏班再次遭到强烈冲击。到嘉庆下旨前,雅部昆弋调已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奄奄一息。 另一方面,火爆的戏剧市场持续膨胀后,花部诸腔又出现了官方不能容忍的乱象,也就是嘉庆帝在圣旨中所指的声音既属淫靡,其所扮演者,非挟邪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 但高调整肃仅仅维持到第二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即已淡化。国丧期间不准演戏,对伶人来说本是灾难。 但这一次,却让遭到严厉整肃的花部,得到了一个腾挪运作的缓冲期。乾隆一死,主管花部整顿的和珅也倒台了,嘉庆帝的注意力转向肃清和珅余党。 第三次花雅之争事实上已经结束,失去官方行政手段支持的昆弋班,再次不敌有着强大民间基础的花部诸腔。 徽班伶人们立足北京的障碍,又不仅仅是昆弋班。它和汉剧、秦腔等其他花部诸腔之间,同样竞争激烈。 但徽班最终全面压倒了其他剧种,至道光初年已是戏庄演剧必徽班。徽班一到京,就致力于合京秦二腔。 当时秦腔、京腔总是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而徽班在扬州时就已经有博采众长的传统。 如组织三庆班进京的歙县籍扬州大盐商江春,家中就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 此间,徽班则广泛吸收秦腔、京腔,甚至是昆腔的表演方法和剧目,如三庆班曾还排演了昆腔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