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手册:通风与空调工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34 通风与空调工程 34.1 通风与空调工程设计中的有关规定 34.1.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定 (1) 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位置应符合: 1) 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 应低于排风口 ·,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 2m, 当设在绿化带时,不宜小于lm; 4)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2) 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用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当采用上部或下部同时全面排 风时, 宜送至作业地带; 2) 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放散热的工业建筑,当从下部 地区 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 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 直接 向工作地点送风; (3)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除 设局 部排风外,宜从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应小于每小时 1 次换 气;当房 3 z 间高度大于6m 时,排风量可按6m / (h · m )计算。 (4) 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 高、含 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室内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内的显热全年均能形 成稳 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 积在 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 上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1/3, 且 不应小于每小 时1 次换气; 3) 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密 度与 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5)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Q 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气时除 外),吸 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4m; 2) 用于排 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 l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 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0. 3m; 4)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6) 含有剧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的局部排风系统,或含有较高的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 风系 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外。 (7) 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建筑物,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 326 34 通风与空调工程 1) 事故通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但换气不应小于每小时 12 次; 2) 事故排风的吸风口, 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性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 多的 地点,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3) 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②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0m; 当水平距离不足20m 时,排风 口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③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 20m; ④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8) 事故通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电器开关。 (9)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 的矩形截面, 其最 大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 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GB 50243 中的规定执行,金属风管管径应为外径或外边长;非金 属风管管径为内径 或内边长。 (10)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