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目
说明:整理历年考试题目和老师课件上的古文翻译和标点,所有和课件上内容相关的题目差不多都列出来了,有些题目是常考题,在题目后面标明的出现的次数。训诂方法原则,训诂四部名著和一些周边注疏,还有一些重要的训诂术语是必须要记的。有些题目没给答案,请大家自己动手找找。。有些训诂简史已经单独发过,这里不再重复~以前开卷都是这难度,这次闭卷应该难不倒哪里去,刚哥喜欢出老题目。。祝大家考好。
——By Sissi
重要概念:
1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一、研究古代汉语
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学科
三、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4训诂体式:??
5因形求义
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也叫“以形索义,因形证义,形训”。
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
汉字“形义相一”,这是因形求义的理据。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
早期汉字在形义关系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就是“形义相一”。
依据:古文字(包括小篆、金文和甲骨文)和六书中的前四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意义:1)考明本义;
2)理清引申系统;
3)有助于识别借字
要注意的问题:1、不局囿于《说文》;
2、不拘泥于字形;
3、有文献资料的佐证。
形训的局限性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依字形进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必有谬说者在。
(2)字形演变。
字的形体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次大的变化,由笔意改为笔势,再变成单纯的线条符号,图像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已逐渐隔断。
(3)字形讹变。
由于字形讹变,在形训中出现了“望形生训”的弊病
6因声求义
也叫声训、音训。用音同或音近、意义相通的字来训诂,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所谓“音同或音近”,就是必须符合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的标准。
还要兼顾意义。
《周礼·地官》“媒氏”,郑玄注:“媒之言谋也,谋合异族使相合成者。”
A B A媒 B谋
音---声---------相近/同 明母--------明母
韵---------相近/同 之部--------之部
义------------------相近 名词-------动词
作用:
1、明通假,重点是通假字的语音关系:
(1)同音通假;
即借字与本字的声、韵皆同。
《劝学》: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错”通“措”,上古同为清母铎部。
(2)音近通假。
1)声同韵近
即双声。用声纽相同、韵部相近的字训释。
《宣二》: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杜预 注:“那,犹何也。” 杨伯峻 注:“那,奈何之合音。 顾炎武 《日知录》三十二:‘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那”,通“奈”。 “那”,泥歌,“奈”,泥月。泥母双声,歌月对转。
2)韵同声近
叠韵。用韵部相同、声纽相近的字训释。
《氓》:“淇则有岸 隰xí则有泮。”
“泮”,通“ 畔 ”。
“泮”,滂元;“ 畔 ”,並元。滂並旁纽。
3)声韵皆近
音转相近。
《广雅·释言》:忍,耐也。
“忍”和“耐”韵母文之通转,声母日泥邻纽;
2、考方言。
3、求语源。
4、保存古音资料
局限:
第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第二,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第三,音义关系不明。
7因文求义
以语词在语言中实际使用(上下文)的意义直接解释词义, 不从字形结构或字的音义关系上去分析推论的训诂方式。
也叫义训。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
古书中文句下所加的注解和字书、 辞书里所加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 “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因文求义的具体方法(即义训八法)
一、利用工具书以及古注
二、排比归纳语言材料
三、据一书之通例
1、一部书有一部书的通例。
2、王氏父子对通例的总结
3、利用通例来解决问题
四、利用语法规律
1、明语词,指审明虚词;
2、识辞例,包括构词法、词法、句法等。
五、利用语言环境
六、利用修辞方式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