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阅读板块限时练 (一)
(时间:45 分钟 满分: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
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
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
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丝
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
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
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
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
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
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
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
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1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
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
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
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
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 19 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
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交融过程中对中
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
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
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
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
渐兴起。
B.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
册。
C.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
见证。
2
D.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
作品。
解析:选 D A 项,原文说“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可知“早在汉代”应为
“早在汉代以前” ;B 项,“丝绸之路”一 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C 项,
“ 中西文化交流”应为“ 中西文化交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
成果。
B.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
面展开论证。
C.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D.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
解析:选 B “丰富性”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
的传承”,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
文化的交流。
B.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 19 世纪初中西文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