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史基本史料
基本史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通鉴》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
精读史书:在精读上述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象《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唐大诏令集》等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和从事专题研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
重点的三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唐史史料的来源:唐代最主要的历史原始记录是“起居注”。皇帝左右特置起居郎(有时称起居舍人),每天把皇帝的言论、行事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所谓“起居注”。 史馆根据“起居注”中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编纂,写成“国史”和历朝“实录”。五代人修《旧唐书》、北宋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中搜集史料的。今人除能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 除《韩昌黎集》保留《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唐代“实录”只到武宗一朝,宣、懿、僖、昭、哀各朝“实录”均非唐人所撰,系宋代人宋敏求所补写。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旧唐书》一书前半部比较精详而后半部舛错特别多,为什么《册府元龟》一书大部照抄“实录”,而宣宗以后用贾纬的《唐年补录》补足。
从目录学书籍中了解唐史: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的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录解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此外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
读史时对后人成果的参考:譬如读两《唐书》时,不但要参考赵翼的《廿二史箚记》和《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及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等书,而且要读近人岑仲勉先生的《唐史余沈》等书。此外如吴兢的《新唐书纠谬》和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也应该加以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当着意吸取,不能有所忽略。
注意各部史书的特点:譬如隋唐之际的很多跨代人物,在《隋书》本传中一般只写到隋亡,入唐以后的经历就只能到两《唐书》中去查找了,这就是《隋书》的特点之一。另外,《隋书》各志本来是《五代史志》,记载内容远不止有隋一朝,实际包括了北齐、北周、梁、陈及隋各代的史实,有时甚至远溯晋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应当每纪、每传、每志都两书对照起来钻研,掌握各书的优点与缺点。譬如《旧唐书》多照抄“实录”,虽然修史的人加工较少,但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对我们却非常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许多诏令、奏疏、书信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使用史料可以说是利莫大焉。修《新唐书》的欧阳修是宋代的古文家,由于过份强调“事增文省”,所以很多有价值的诏令、奏疏、书信或则被完全删去,或则被略写得面目全非。李密讨隋炀帝檄文是一篇农民起义的重要文献,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中均付阙如,只有在《旧唐书》中全部保留下来了。再如《新唐书》过份强调“文省”的结果,甚至连很多必要的年月也都失载,而我们运用史料却首先就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性,在这一方面就只能求助于《旧唐书》和《通鉴》了。当然《新唐书》列传也不是全不如《旧唐书》,如《黄巢传》就是新胜于旧。此外,《新唐书》的“志”一般说来都优于《旧志》,尤其是《兵志》部份为正史的首创,更具有突出的地位。读《旧五代史》首先应知道这是清朝人的辑佚之作,并非完整的原著,所以不免有“割裂淆乱”之弊。欧阳修后来修《新五代史》,着意于运用“春秋笔法”,对史实记载不甚经意,尤其是篇幅不足,史料有限,所以今人治五代史,主要只能从《旧史》搜集资料了。司马光著《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取薛史,不据欧史,恐怕是有一定道理的。《通鉴》一书的特点之一是附以《考异》,司马光在《考异》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考辨,而且引用了很多后人已无法看到的典籍,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此外,胡三省的注也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读《通鉴》不能只重正文,必须同时细读《考异》和胡注,有的时候,我简直还把《通鉴》当作工具书使用,譬如两《唐书》的记载有难懂难通之处,一查《通鉴》相应部份,不仅文义大白,而且有时能够发现两《唐书》的脱误。有些偏僻的古地名在一般工具书及《地理志》上无从查考,不知相当于现在的何处,一查《通鉴》胡注,就知道在元代的地名,然后根据元朝地名按图索骥,就知道是现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