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国史”点校往事素材.docxVIP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国史”点校往事素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国史”点校往事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被称为国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使这个国度拥有了近四千年连贯、完整的历史记载;然而,到二十世纪初,由于时代的大变局,以标点和句读为标志的阅读习惯,无异使现代读者和国史之间出现了一条阻隔之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二十年间,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震古烁今: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的推出,无疑在现代读者和国史之间搭建起了一座阅读的桥梁。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是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扩大了中国史学典籍的受众,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史整理步伐也未停歇。2006年,中华书局开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程,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点校本的现代通行本地位。 我们的初衷是想勒石记碑:向广大读者展现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整理这一伟大民族文化工程的艰辛与蓝缕、梦想与光荣。 揭开尘封的往事,是从一张老照片开始的。1973年春,参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的部分学者和中华书局工作人员,24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楼顶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由启功先生珍藏,他给照片题名为《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并手书每个人的姓名:顾颉刚、赵守俨、白寿彝、杨伯峻……一一看过去,都是在学术界颇有分量的人物。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被称为国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这个国度拥有了近四千年连贯、完整的历史记载。 联结国史与现代读史之人的关键桥梁,则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20年时间里完成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整理。 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和关怀,范文澜、吴晗与金灿然筹划,中华书局组织实施并编辑出版,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先后参与……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20世纪中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是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进入21世纪,国史整理步伐也未停歇。2006年,中华书局开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点校本的现代通行本地位。 上世纪参与点校国史的老先生们,多数已故去。功在当代,沾溉千秋,后人尽享现代通行本的便捷。可是,老一辈学人付出心血的点滴过往,渐渐隐没于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试图挖掘尘封的国史点校往事。 在那张《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中,站在第二排第一位的,是个戴着眼镜、笑容斯文的青年。他名叫张忱石,当年30岁出头,是中华书局的编辑。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程开展以后,凡是老先生参与点校的史书,都会配有青年编辑为其发稿,遇事共商量。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张忱石,便是其一。彼时同在中华书局的,还有比他低两届的北大同专业师弟许逸民。 40余年后,两位先生年过七旬,仍为点校本的修订工程劳心劳力。在中华书局,我们访问了张忱石、许逸民,还有颇受那个时代、那群人影响的学者和编辑。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之点校,缘何而起,又跋涉过怎样崎岖的长路? 摸索整理方法的前四史 怎么标点,怎么写校勘记,这些老先生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他们也在摸索,也在学习。老先生们在大学里教书,学问都很好,标点不会出错,但校勘记不会写。张忱石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前四史的点校工作开始时走了不少弯路。 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首次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后来他又写了《整理古书的提议》,说这是千秋的事业将是历史上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版本——不一定是最后的一个定本,却可信其为空前的一个定本。 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直属国务院科学发展委员会。在古籍小组制订的第一个古籍规划中,二十四史点校本被纳入其中。1958年7月,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1958年9月13日,吴晗、范文澜召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尹达、侯外庐,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和地图出版社总编辑张思俊,召开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前四史点校的具体方案,还决定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标点工作,亦即着手组织人力,由中华书局订出规划。 1958年10月6日,吴晗以他和范文澜两人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会议情况,信中说:关于标点前四史工作,已遵示得同各方面有关同志讨论并布置,决定于明年10月前出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余二十一史及杨守敬历史地图改绘工作,也作了安排(标点本为便于阅读,拟出一种平装薄本)。现将会议纪录送上,妥否,乞指示。 不久,毛泽东复信:范、吴同志:来信收到,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 在中华书局的组织下,由顾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