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ppt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 社会学习论的发展过程 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试图用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原理系统地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说。行为主义的主要假定是:先前的学习决定着现在的行为。俄国的И.П.巴甫洛夫和美国的J.B.沃森是这一观点的早期主要代表,美国的C.L.赫尔和B.F.斯金纳则是后期的代表。到了20世纪60年代, F.奥尔波特、 Q.米勒和J.多拉德把学习原则运用到社会行为的研究上,并经A.班杜拉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方法。按照社会学习论的理解,某一个体在某一确定情境下习得了某一行为,一旦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 班杜拉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加拿大人,获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涉及心理治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行为的观察学习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的研究。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创立观察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目的是要了解两个问题:(1)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影响)(2)儿童是否能不管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击行为。(能) 直接的外在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行为习得中并不是必要条件,但对模仿行为是否表现出来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 有一个著名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实验,叫做“波波玩偶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的方式的。 实验过程 在前期实验中,班杜拉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观看一部影片,内容是一个成年人对一个玩偶又踢又打,对照组没有观看影片,之后,在被允许与玩偶玩耍时,实验组儿童对玩偶的施暴行为超过了对照组的两倍,这说明实验组模仿了成年人的暴力行为。 在随后的实验中,班杜拉研究的是示范原型的行为后果对儿童的模仿是否产生影响,共有三组参加。第一组看到施暴的示范原型受到奖赏,第二组看到示范原型受到惩罚,第三组看到示范原型既没受到奖赏也没受到惩罚。后来在与玩偶玩耍时,第一组的行为最具有侵犯性,第二组最不具有侵犯性,第三组居中。然而,当被鼓励去模仿示范原型的行为时,所有三组的儿童都表现出了类似的侵犯性。 实验结论 参与实验的三组儿童实际都学会了示范原型的侵犯性行为,只不过只有在看到示范原型受到强化,或观察者自己期待在做出相同举动后也能得到强化时,这种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由此,班杜拉提出学习通过观察便可以发生,但是学习是否转化为表现,则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中相继的步骤 榜样表现出来的行为 学习者注意榜样 学习者将行为编码并保留 习得符号编码 学习者表现此行为的动机 行为表现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学习者从事这种行为的能力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靠直接经验获得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获得。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学习过程,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其中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一、两则案例 〔案例一〕离园时, 凯凯妈妈来接凯凯。林林见到凯凯妈妈马上就跑过去告状: “阿姨, 凯凯今天推我了, 而且还不说‘对不起’。” 点点也跑过来附和道: “就是, 我看见了。我说凯凯时, 他还打我。” 凯凯妈妈听完后, 面露歉意地说: “对不起, 我好好批评凯凯。” 在回家的路上, 妈妈厉声责备道: “凯凯, 你真不听话, 妈妈早就告诉你不要打小朋友, 你为什么不听?” 说完便给了凯凯一巴掌…… 〔案例二〕奶奶带着强强在小区里玩, 强强看见西西正在荡秋千, 于是他跑过去对西西大声说: “你快下来, 给我玩。” 西西说: “不行, 我还没玩够呢。” 奶奶说: “西西乖, 让强强玩一会儿。” 西西仍不肯。突然, 强强把西西推下秋千, 并迅速坐在秋千上。奶奶对强强笑着说: “嗯, 我们强强以后不会受别人欺负了。” 二、分析(结合观察学习理论) 通过以上两则案例, 我们可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欠妥。 (一) 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在被告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第一反应是愤怒, 接着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一顿。这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 反而还激发了孩子的不良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 继续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案例一中的妈妈想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 但由于方法不科学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 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 甚至还给予鼓励。 许多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孩子霸道、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不会受他人的欺负、不会吃亏等, 所以当

文档评论(0)

189****0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