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pdfVIP

2020年-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 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 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 者认为, “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 (2012)07-0200-02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 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 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 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 “融入”则是消融主 客对立。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 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 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因此, “天人合一”可说 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 《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 ,肯 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 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 《乐论》的第一句话就 确立了音乐的功能,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 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 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 23 篇,而现存只有 11 篇。由于“乐”在古代中 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 论,包括音乐的起源、 礼乐的关系、 乐教的功能, 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 “礼 辨异,乐和同” ,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 《乐记》的 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说明声音的的发生,都是由人心的活动才产 生的,外在事物给予情感启发的作用,但“人心”才是音乐的基本源头。其后 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完全从相反的角度论述,形成有趣的对照。 《淮南子》原名《鸿烈》,也称《淮南鸿烈》 ,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组织 门下宾客所作, 列为杂家。 内容沿袭道家 “有生于无”的辩证思想,“夫无形者, 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 ”(《原道训》)又说:“听于无声,则得其所 闻矣。”(《说林训》)此外,对于音乐的审美与物理现象也有卓越探讨,并阐述 “同”与“和”的美学价值,提出“异声而和” 、“以神制形”的艺术观。 《淮南 子》揭示了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可以满足人作为一有限的、短暂的个体欲趋向 永恒与无限的要求。 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可由《论语》看出,但他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 代乐教的传承与开展,对音乐艺术精神的发现。他对音乐的学习,对音乐的整 理,使诗与乐更加协调统一。 最重要的是强调音乐中 “美”与 “善”的结合,“仁” 与“乐”的统一,也就是道德与艺术的融合,进一步发掘音乐的政治教化、改 善人心、休养心性的功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 音乐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音乐当成陶冶性情和修身养性的方法,目标是 成为有德之人。 老子和庄子并未在论述中直接讨论音乐的相关议题,但道家的音乐思想却在 《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声无哀乐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与儒家乐 教思想相抗衡的另一系统。老子反对以音乐的表象扰乱人心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