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染性结石的病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泌尿系感染性结石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泌尿系结石主要分为两类:代谢性结石和感染性结石,其中,感染性结石约占5%~15%(1)。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伯格拉底就认为尿石形成与尿路感染有关。上世纪初,Brown提出了细菌分解尿素引发成石的观点。1925年,Hagar等人报道了一种可水解尿素的细菌蛋白,即尿酶。翌年,Sumer从刀豆中成功地分离出尿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在无抗生素的年代,感染性结石引起的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肾功丧失率高(2),因此被称作“恶性结石病”。尽管当今的微创技术使尿路结石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但若对这种特殊结石缺乏足够的认识,它反而有可能会成为体外碎石和体内碎石的“陷阱”,术后导致严重的尿源性脓毒症(urosepsis),甚至因感染性休克而致死亡。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其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一、理化特点 感染性结石简称感染石,其矿物学成分是鸟粪石,化学成分是六水磷酸铵镁(MgNH4PO4·6H2O)。早期的化学分析示其是由三个阳离子(Ca2+、Mg2+、NH4+)和一个阴离子结合而成,故在当时又称之为三价磷酸盐结石。这种结石成分须在脲酶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生成,所以有时亦称其为脲酶石。此外,虽然在当今文献中常把感染性结石称作磷酸铵镁结石或鸟粪石结石,但因其必然混合碳酸磷灰石(Ca10[PO4]6CO3)成分,并且碳酸磷灰石在含量上往往多于磷酸铵镁,所以这些术语是片面而不确切的。完整的名称应为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结石。在临床概念上应当注意,感染性结石是感染引起结石,它不同于结石引起感染。后者多由大肠杆菌所致,而大肠杆菌一般不会产生脲酶(1)。 感染性结石的物理性质与其内在结构有关。在偏光显微镜下,其结晶发育不良,自形程度差,排列不整齐,这提示其生长迅速。结石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隙,其中“停泊”着大量的解脲酶细菌。感染石质地疏松易碎,密度为1587kg/m3,纵波速度2.798km/s,纵波声阻4.440 kg/m2*s*106;杨氏模量10.5GPa,韦氏硬度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 210008 E-mail: sunxizhao@ Tel:0252.57MPa,断裂韧性56 kPa*m1/2;压力性材料破坏强度8MPa,张力性材料破坏强度0.6MPa(3)。由于感染石上的这些声学特性和机械特性低于一般代谢性结石,其阻抗变形力、扭曲力和延展力的能力较弱,比较容易被冲击波粉碎。 二、成石机制 感染性结石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脲酶阳性细菌引起的持续性尿路感染(4)。脲酶可将尿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1),进而形成铵离子,同时使尿液呈碱性。这两者是引发成石的必要条件。其反应式如下: 脲酶+H2O H2N-CO-NH2 CO2+NH3 (1) 氨水解为铵离子后,又水合成氢氧化铵。由于后者属于强碱,可使尿pH值明显升高,当pH值达到7.2时,铵离子可与尿中的磷酸根及镁离子结合成磷酸铵镁(2)。 pH≥7.2 6H2O+Mg2++NH4++PO43- MgNH4PO4·6H2O (2) pH≤7.2 来自尿素的二氧化碳还原为碳酸氢盐,尿液趋向碱化,如果尿pH值达到6.8,它将会与尿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碳酸磷灰石(3)。 pH≥6.8 CO32-+10Ca2++6PO43- Ca10[PO4]6CO3 (3) pH≤6.8 感染性结石的形成也遵循着一般的成石规律,即晶核形成→晶体生长→晶体聚集→晶体滞留在尿路中最终形成临床结石(5)。脲酶将尿液中的尿素分解后,随着氨和二氧化碳的持续产生,使尿pH值维持在7.2~8.0之间,这样可使磷酸铵镁结晶和碳酸磷灰石结晶不断形成。这种感染石的特点是生长迅速,一般在4~6周即可成石。但若尿液发生酸化,pH值低于6.5时,这些结晶将不再形成,并且开始溶解(5)。 三、病原体学 在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体中,约有1/3是由产生脲酶的微生物(真菌、细菌、支原体)所致,但主要是细菌,最常见的是变形杆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虽然大肠杆菌属是最常见的尿路感染致病菌,但仅约1.4%大肠杆菌能够产生脲酶,故其不是导致感染石的主要致病菌(1)。“磷酸铵镁-磷灰石尘粒”多在细菌外围形成,进而促进结晶生长。菌体内外均可形成结晶。单纯磷灰石结晶多在菌体内形成,细菌解体后所形成的微石可以作为结石的核心。而菌体外生长的结晶可沉积于细菌形成磷酸盐覆盖物,这样封闭于结石内的细菌就成为感染复发的源头(5)。感染石形成较快,体外研究表明,奇异变形杆菌在2~4小时之内就可促发磷酸铵镁结晶形成(6)。 解脲酶细菌产氨后水解成的

文档评论(0)

Ven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