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pdf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pdf

  1. 1、本文档共2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当下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日新月异,“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 至前所未有的境地。而在具体的接受史撰写之中,似仍少见充分转换视角,深入 接受主体的心路历程,针对研究文本撰写的“背后”加以探讨的接受史著作。在 此,或许“金庸接受史”能够作为一个标本,将地域重点限定于大陆,将人群定 格在学界,时限则置为新时期后至千禧年末(1979-2000 ),将这一研究对象固定 下来之后,通过研究八、九十年代围绕其人其作展开的批评与研究,换一种角度 切入背后的生态现场,从而对具体的“研究”文本生发机制,取得更为深切的理 解。 论文分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处理 1979 至 1989 年的“金学”发轫。此时的“通俗文学热” 基本属于大众,其“热”并未蔓延至学界,有关金庸研究,多以单摆浮搁的孤篇 批评文本面目呈现。然而,在其背后,郑朝宗及“金学”提出的背后,可为第四 次文代会拨云见日,及国家政策与文人诉求亲密合谋的面影;冯其庸及《谈金庸》 在《中国》的发表,其后又得见刊物在丁玲、牛汉二位不同主办人手中的方针变 动;章培恒有关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李自成》的比对,则更多涉及以“人” 为纲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乃至史学问题。经由梳理,可见“金学”自其 生发, 即与时代的文学乃至社会生态密不可分地纠葛在一起。 第二章,则以 1989 至 1994 年间的“金学”代表性推动者为研究对象,八、 九十年代之交,诸多学者发生学术转向,停下了原本计划的手头工作,与“金学” 或曰“侠”学相遇。内中,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虽非专论金庸,然而影 响深广,多少起到了赋予此类研究以“合法性”的作用。陈墨作为筚路蓝缕的“金 学第一家”,在此期间写出六七本专著,之后更加不断修订增补,不惜“以今日 之我难昨日之我”,对此显出情深一往的势态,在金庸接受史上功不可没。而柳 苏(罗孚)不但因机缘巧合,推动金庸开展创作实践,促使其在 1966 年写下极 为有名的、近乎自我言说的开场的“作家自述”,使其本人逐步参与进后期的“自 我形象塑就”之中;也牵线搭桥,使得金庸的作品在三联出版社能以《全集》的 面目问世。此类渗透性的工作,看似“润物细无声”,但对于学界接受而言,却 是影响深远。总之,这一时期,“金学”确然得到了因缘际会的实质推进。 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主要处理1994 至1998 年间的相关热点事件,以及作为学界、知识 界接受“阵地”的针对性刊物。王一川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的《小 说卷》中,将金庸列于第四,而回溯其人学术历程,多少可见其中或许并无刻意 夺人眼球,借机“挑战”与显明“学术野心”之意。严家炎及其《一场静悄悄的 文学革命》背后,也多少隐含了香港回归的家国大事的动机与安排,由此而来的 系列学术成果,及旷日持久的论战,也多少有几分身不由己与始料未及。《通俗 文学评论》在1992 年创刊,1998 年又兀然告终,其间的“金庸研究”,可谓占据 了半壁江山,除开1997 年的“金庸专号”,又有诸多金庸研讨会上的学术论文, 在此处得以“同声相应”之势连篇发表,若尝试打捞其中“背后的故事”,也可 见90 年代,即便有关“通俗文学”的学术,刊物也与市场间有着牵扯不断,既 倚其持撑,又受其牵绊的复杂关系。 第四章,聚焦于 1998—2000 年这一时段 “金学”的骤然膨胀,以美国、台 湾、北京召开的三次金学研讨会为例,将美国科罗拉多金学研讨会的召集人刘再 复作为重点个案,剖析相关“学术会议”的场上场下,以期得见学人参会及评议 背后的心路历程;而袁良骏、何满子、王彬彬这三位对学界乃至大陆整体“金庸 热”提出非议的代表学者,则更多显出二大传统—— “新文学”传统与“古典文 学”传统(后者在近现代某种程度上泛化入“鸳鸯蝴蝶”、“侠义公案”传统之中) ——的争持,与当下凝缩在“金庸”身上的再定位。而千禧年末的“金王之争” 这一热点事件,看似由王朔挑起争端,但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日益成为一场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闹,即便“真”的批评,也在众声喧哗之下被湮没无形, 千禧年来临之际的焦灼,其辐射面波及至文化界、传媒界的每个个体。在此,金 庸的研究与批评成为某种 “表征”,值得进行深入研讨。 结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