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 (8)vv药用植物学.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治病手段 6.1 上病下取止头痛 拓展资料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是根据病位采取远道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灵枢·终 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 者,取之腘。”《针灸聚英》更明确的指出:“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由古及今,这一取穴法一直为临床医师所 重视。可以说,针灸处方离不开这一取穴法。由于其把握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从而屡屡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指出其为一种与病气相反的治疗原则,也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人体上下内 外通过经络的联络贯通以及气机升降的相互影响等认识而确定的治则。其在临床 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病下取”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其与脏腑的联系 十二经脉有规律的循行路线: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联系手三阳经;手三阳经 自手循头,联系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联系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 胸(腹),联系手三阴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肘膝以下穴位 常用于治疗头面、胸腹、腰背部及四肢部的疾病。《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 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便是根据经脉循行规律而总结的“上 病下取”的宝贵经验。十二经脉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络属,阳经属腑络脏,阴经 属脏络腑。由于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全身各部有周密的联系。它运行气 血,通达表里,贯彻上下,联系内外,循行全身。保持脏腑阴阳平衡,保证人体 内部与外部协调统一。因此,根据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及脏腑之间的 相互关系。从疾病的表现找出病根所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根据经脉的标本根结关系 经脉的标本根结理论认为:“标”指头面躯干部,有末梢、上的含义,是经 气弥漫扩散的区域;“本”指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有根本、下的含义,是经气汇 聚的重心;“根”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指躯干有关 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所在。标本根结理论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之 间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说明经络与脏腑密切联系,经气 上下、内外相应。四肢肘膝以下到肢端部是经脉的源头,这些部位的腧穴除了可 以主治其穴位所在部位的疾患外,更能治疗上、远部的疾患,这就为“上病下取” 配穴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上病下取”的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①由于远端神经的敏感性,针刺肘膝以下穴位反应到大脑皮 层的代表区较其它穴位范围大,作用力也比较强,容易达到“气至而有效”之目 的。针刺能激发人的下丘脑分泌内啡肽,而针刺肘膝以下穴位之所以治疗范围广, 临床效果好,与这部分穴位反应到脑部代表区大,刺激作用强,能较好地激发脑 部分泌内啡肽,以调整和制止体内疾病而引起的各种功能紊乱和疼痛有关。 生物全息律理论认为:②生物体的每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化学组成模式与整 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而肘膝以下的相对独立部分最多,如手、足、 手指、足趾、前臂、小腿等,针刺这些独立部分的穴位,对人体相应部位的病变 疗效也特别好。 上述这些科学论断,证明了“上病下取”的配穴方法是科学的。 三、“上病下取”的临床应用 在具体选穴方面,属上病下取者,如前额疼痛选内庭,虚火牙痛取涌泉,口 眼㖞斜取太冲,痔疮、便血取承山以及“四总穴歌”等。属于下病上取者,如距 小腿关节扭伤针阳池,子宫脱垂灸百会,下肢痿痹取次髎,腰骶疼痛刺龈交等。 《伤寒论》第325 条“少阴病,下利„„当温其上。”也是少阴病虚寒下痢上取 百会穴灸治的实例。 “上病下取”在针灸临床中应用广泛,既用于治疗急性病,也用于治疗慢性 病,既有补法,也有泻法。如临床上有人选择合谷穴和丰隆穴治疗牙痛,往往取 得很好的疗效;选用足临泣或太冲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临床上上病下取治疗 少阳型偏头痛选用足临泣、太冲穴最为频繁。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胆经 在头面部分布较广泛;另外,本穴为足少阳胆经输穴,为其经络之气上下,出入 之所,主病体重节疼;除此之外,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曰:“头 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痛头旋临泣针时有验。”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 穴,经气充盛,具有疏肝理气、清肝降火、熄风止痉、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养 血柔肝之功。 上病下取的选穴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少阳头痛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