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 (9)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pdf

药用植物学 (9)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拓展资料(2) 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 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 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 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 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 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 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 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 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 《灵枢》中有大量 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 的基本形成。在这个时期,大约成书于汉代的 《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 《黄 帝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进一步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已佚的 《明堂孔穴治要》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 穴的专著。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针灸学,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令弟 子子阳针“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东汉名医张仲景 创立六经辨证,在 《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 证论治。精于外科的名医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 3.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 256~260 年),将《素问》、《灵枢》和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 《针灸甲乙经》, 共收录349 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 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 《黄帝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 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随着针灸临 床实践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临床医家和针灸专著。如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 备急方》,收载针灸医方109 条,其中99 条为灸方,大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 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救卒中恶死方中”记载:“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成为 应用人中穴抢救晕厥、昏迷等危候的滥觞。葛洪之妻鲍氏以灸法治病而闻名于世。 另外,名医秦承祖、陶弘景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研究。隋唐时代,针灸学有 了长足的发展,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设“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隋至唐初的甄权、孙思邈,都是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医学家,在针灸学方面也有卓 越的成就。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均佚)。唐政府在贞 观年间(公元627~649 年)组织甄权等人对明堂图经进行了校订,足见当时对针 灸学的重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 的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 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 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另外,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对针灸 理论进行了阐发;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录了大量的 灸治经验,可以看出两晋和唐朝时代,灸法的应用较为盛行。唐代是国家针灸教 育体系成立的开端,唐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内设针灸专业,有“针博士一人, 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 了基础。唐代以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相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 构和教育体系,设立针科、灸科,在课程上确立了《素问》、《黄帝八十一难经》 和《针灸甲乙经》为必修科。北宋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 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对354 个明堂孔穴进行了重新考订,于公元 1026 年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公元1027 年,他设计了两具铜 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这有力地促进了针 灸学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针灸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径。同时,由于宋 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针灸学文献的积累和传播,针灸专著明显增多。南宋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