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 环境与生态;1.1.1 环境与生态系统 ;1.1.2?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以外,在各种生物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以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养料来说,就以食物的形式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又转移到其他生物。生物间食与被食关系的相互联系,就是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由于生物的食物关系复杂,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形成为食物网。
;空气
水
养料;物质循环:生物圈里进行着许多种物质循环,其中最基本的是???循环、碳循环、氧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随着空间、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前进。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以达到新的平衡。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在环境中就遭到湮灭。;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执行不同功能的三个体系
1)交流体系——在生物群落的各个成分(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等)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种运动循环起着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2)适应体系——生物群落各个成分之间、生态系统与系统外环境之间相互进行一定的协调,并互相适应;
3)反馈体系——随着条件发生改变,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到能够忍受的程度。食物链是包含有反馈机理的系统。通过它,生物种群数量,进而整个生态系统可以调节达到均衡。在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变化时,食物链的反馈机理便发挥作用,以恢复原来的均衡。
在三个体系中能量和物质循环是根本的运动;而反馈体系则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界限无法调节,结果将产生失调和破坏。 ;1.1.3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咸海的变迁;(一)环境污染;蕴藏在地下的矿物燃料开发: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被大量开发利用,在燃烧过程中排放CO2,其数量每年达200亿吨以上,破坏了原有环境中碳循环;
大片森林被采伐,草原被开垦,绿色植物吸收CO2的面积又在减少;
CO2在大气中的含量显著增长,CO2虽然对人体健康无直接危害,但是,大气中CO2浓度提高会在环境中引起“温室效应”阻碍地表的散热过程,从而导致气温升高。高温是人类健康杀手。对于生态平衡,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与生成CO2的同时,燃料燃烧还产生烟尘,SO2、氧化氮等,这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合成物质污染:除天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外,生产和使用种类繁多的人工合成的新物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化学农药,污染面广:近年来广泛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莠剂、植物生长刺激素等,这些农药对于人及其它生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农药残留在环境中转移,从许多方面对人类构成了危害。
农药残毒通过叶面组织渗入作物体内蓄积;
降落在土壤上的残留农药又被作物根部所摄取;
随风飞散在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除污染大气,侵入人体呼吸系统以外,又飘落到水中,流入江河,为水生生物所吸收,最后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所以农药使用不当或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农作物污染,使人及畜、禽发生慢性中毒,破坏和干扰生物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有毒污染物毒害人体的途径 ;消化道
在环境中,由于水体和各中食物受污染,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污染物浓集到足够引起中毒的程度,一旦进入消化道而引起中毒或疾病是常见的。
混入饮食的污染物经口摄取进入肠胃道后,在胃中吸引量很小,主要由小肠吸收;
脂溶性化合物和某些盐类(特别是氮化物)也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
经消化道吸收的毒物分布到全身前可经肝脏解毒。
皮肤
脂渗性毒物(如苯、S2、有机磷化合物等)以及能与皮肤的脂肪酸根结合的毒物(如Hg、As等),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经毛孔到达皮脂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有些毒物还可通过汗腺进入人体。
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有害物,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 ;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的污染物:
在进入血液进行全身循环时,有的毒物在血液中即同红细胞或血浆中某些成分相结合,破坏血液的输O2功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发生溶血作用。
有些毒物能在不同部位进行储存蓄积,产生毒性作用,或者进行生物转化过程。 ;代谢产物经血液输送入肾脏集中,主要排泄途径是泌尿系统,以尿、大便、汗以及毛发、皮肤和其它组织器官的分泌物等作为媒介物,并通过呼吸,排泄于体外。
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蓄积、转物、排泄过程,以及污染物中毒症状之间的相应联系,现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西方一些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研究,重视研究心血管病、癌症、呼吸道疾病以及畸胎、基因突变与环境污染的关系。;1.2. 可持续发展;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焊接工程管理7.pptx
- 焊接成型工程综合试验(1).pptx
- 照明器具安装施工.pptx
- 熔接教育训练--点焊作业工程规范(PPT 23页).pptx
- 爆破前沿第05隧道爆破设计、施工.pptx
- 物件导向软体工程概念模型.pptx
- 爱奇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版.pptx
- 爱劳防雷技术交流资料油气输送工程技术交流.pptx
- 物理工程和人类未来.pptx
- 物联网工程技术第一章25.pptx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五年级 第5册滇人版(2005)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冀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典范中画线句子作用分析及教学应用.pdf
- 娄底网络安全管理培训课件.pptx
- 2025年运行班长岗位职责20篇.docx
- 2025年大学经济犯罪侦查专业题库—— 经济犯罪侦查技能与素养培养.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川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教科版(云南)教学设计合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