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数学备课组第5次教研.docVIP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数学备课组第5次教研.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数学备课组第5次教研活动(第9周) 活动时间:2014、4、10、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 活动地点:高三(3)、四楼谈心室 公开课执教者:卢华军老师 听课成员:高中数学组成员 开课内容:高考复习审题训练之读图识图 活动主题:高考复习审题的有效教学 内容:高中数学组老师认真聆听了研讨课,听课后在四楼高二谈心室进行评课讨论。最后,开课老师进行反思。详见附件。 下午,高中数学组举行了高考有效复习研讨活动,首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高考复习审题训练之读图识图》,课后进行评课。评课过程如下: 首先,李星明教研组长主持研讨,先请高三备课组老师评课。 史健老师:卢华军老师选题比较好,二轮复习专题新颖,学生表现不错,能上台讲解,书写也比较规范。这种方式比较好。 冯晓静老师:我觉得这节课比较像随堂课,不像公开课…… 张雪园老师:像随堂课好,…… 郑富春老师:函数图像应该先考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再考查奇偶性、特殊点、单调性等性质。 金新平老师:我建议去掉第二部分用图,直接用第一部分识图,还有就是第三部分作图分析问题会连贯些。 郑志远老师:我也觉得应该第二部分专门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处理有关圆锥曲线离心率的问题。学生作图给他充足的思考时间体验效果会好些,下一阶段小题1-17题专题训练,自己编写稍易三到四个解答题训练。 李星明老师:华军这种专题新颖,………… 卢华军老师:我的设计想法酝酿比较久了,一个月前就想着开课,准备一个有关数形结合与图形有关的小专题,又觉得光搞研究函数图像来说明数形结合思想觉得没有新意,也没有意思。然后在多次的模拟试题中发现需要结合图形的来处理的问题很多,比如函数图像,线性规划问题,向量问题,框图,立体几何,椭圆双曲线挖掘几何关系求离心率问题,分段函数,函数零点问题等等。因此决定不仅仅局限于函数图像的应用来体现数形结合。最后结合学生在做题训练过程中审题情况,决定主题定位为高考复习审题训练之读图识图,通过读入识图来训练审题。 经过大家的评课,我认识到本堂课的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课堂把控上不足。就像冯晓静老师说的有点像随堂课,说明课堂组织不够精致,比如后阶段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讲解过快。要有课堂应变调控能力。 2、教学设计上不足。一是本课堂的设计内容比较多,不太容易兼顾到,最好第二部分的双曲线的利用定义分析离心率问题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学习,或者进行精简,删除第二个小题,与第一个题雷同,计算量又大,可以留作课后完成。这样就有时间把第三部分提上来,这样就有学生体验作图来分析图形解决零点问题,就完美了。 3、学生主体还待加强。课堂上还要根据学情,优化取舍,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不在于预设的完整性。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附:教学学案: 高考复习审题训练之读图识图 引题:(2013年高考福建卷(文))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一)读图识图训练 1.(2013年高考课标Ⅰ卷(文))函数在的图像大致为 2.(2013年高考大纲卷(文))若函数 (  ) A. B. C. D. (二)用图 已知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在双曲线上不与顶点重合,过作的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若,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 (三)作图 1.已知函数,且函数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函数的所有零点之和等于( ) A. B. C.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