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观后感.docVIP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观后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观后感 2016年4月26日, 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这场事故是迄今为止,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堪称一场核灾难。伴随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重新被人们关注, 一时间媒体、出版界蜂拥而上, 纷纷以此为题撰文、出书, 挖掘或爆料新的秘闻, 其中2015年10月,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 当属最有震撼力, 影响最大的作品。了解和审视这场核事故, 包括研究和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都不能绕开这部作品。 该书创作于1989年至1997年间, 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继苏联的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等历史重大事件之后, 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这块熟悉的土地。与那些鸿篇巨制不同, 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满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故土的眷恋, 忠实记录了核事故后许多“小人物”的惨痛经历, 他们身体的损伤, 对事故起因的困惑, 对生活的迷茫和对体制的反思。毫无疑问, 作者的视角极具创造性, 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所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 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 一.刻骨铭心的故乡情结 《悲鸣》一书的成功与作者的出身与经历密不可分, 她生长于此, 熟悉、热爱和眷恋这块土地, 充沛和丰富的感情, 给作者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核事故就发生在她身边, 距离她热爱的南部乡村咫尺之遥, 她青年时代生活和工作过的镇都在辐射污染区内。满怀对故土的眷恋, 对那些熟悉的人们面对核灾难不知所措, 失去亲人和一切, 作者以饱满的创造热情, 以多年练就的特殊的交流技能, 促使那些幸存者揭开心头的疮疤, 回忆痛苦的往事。 简言之, 长期以来, 对“乌托邦”的思考, 对故土和家乡的深厚感情, 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二.惨绝人寰的历史画面 作为一部口述式纪实文学作品, 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谓驾轻就熟, 她“自始至终隐藏在文字后面, 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 用“职业的冷静记下他们描述的每一个细节, 她没有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 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苦难。”读者由此摆脱了抽象、1 枯燥无味的事故报告的束缚, 把这一切生动且视觉化, 直面鲜血淋漓, 痛不欲生的历史场景, 直面社会底层大众面对核灾难的无助, 抢险救灾的士兵的英勇顽强, 以及愚昧无知, 政府官僚的拖沓、推诿。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 为作者建立了国际声誉, 也称为了解切尔诺贝利的必读之书。 作为《悲鸣》的序篇, 作者用全书中最长的篇幅, 详尽地记录了对已故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遗孀的访谈, 这也是全书最具震撼力, 最残忍和血腥的部分。而作者最关注的无疑是当年专为核电站建造的小镇居民的生活和命运。对小镇居民的访谈, 几乎占到全部访谈人数的半数, 小镇居民惶恐不安, 恐惧、无助和离乡之痛跃然纸上。对于参加核事故抢险的60万大军, 作者是满怀崇敬之心的, 是他们在极其简陋的防护下, 冒着生命危险, 制止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在她笔下, 士兵讲述道:“……机器人无法运作, 都出故障了, 但我们还可以工作, 这点让我们很自豪。” 至今为人们所诟病的, 是当年苏联政府对核事故处置不当。事故发生后, 政府为维护国家形象, 全力隐瞒, 没有指导民众及时采取防辐射措施, 更没有立即撤离民众。直到事故发生3天后, 政府才采取行动, 这让事故的严重性大大增加。事实上, 他们是在爆炸发生两天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戈尔巴乔夫后来检讨说, “核动力工程的封闭性和神秘性”, 使得无论领导层和公众, 都对核知识知之甚少。此前, 苏联的一位着名的核专家告诉戈尔巴乔夫, 反应堆绝对安全, “甚至可以装置在红场, 过程跟煮茶没两样, 就像在红场摆个茶壶一样”。 无论上层领导人怎样刻意漂白, 推卸责任, 但隐瞒事故, 或者出于无知、傲慢, 欺骗人民的劣迹, 在作者笔下, 这一切是真实的, 无可辩驳的。核事故由一场单纯的环境灾难, 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 无论在国际还是内部, 苏联政府的信用遭到严重质疑, 彻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仅5年后, 苏联解体。有评论说该书, “不仅仅是灾难史, 也是剧变前的苏联史。” 但如果将苏联解体完全归罪与这场核事故, 恐怕言过其实, 不过说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该是没有异议的。通过她的记述, 苏联各级管理人员的官僚作风, 脱离群众和自私、冷漠, 使我们对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有了更直接的感受。面对重大事故, 官员毫无作为, 抢先逃跑,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