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
一、陈仓道(亦称故道)
因道路北段起于陈仓县(今宝鸡市东代家湾),故名。又因沿故道水(嘉陵江东源)而行,亦称故道。大约兴起于殷周之际,秦于此道北段置故道县(今风州镇西北)。陈仓道从益门镇入秦岭,沿清姜河南行,过大散关。大散关为关中四关之一,位于今宝鸡市西南52里的大散岭上,是关中的西大门。大散岭也就是今东峪口附近的秦岭分水岭,两山关控斗绝,形势险要,为入川必经之孔道。今大散岭一带仍有古关隘遗址。历史上的南北对立时期,控制这条孔道尤为重要。因为大散关“扼南北交通,北不得此,无以启梁(汉中)益(四川),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在南北战争中,双方都要争取控制大散关,占据有利地形以制胜对方。大散关不仅两山夹峙,而且居南北道路的最高处,对南北两侧均有建瓴之势,兵家必争,形势使然。陈仓道过大散关后经今东河桥、凤州镇、略阳县南入四川或东南经勉县入汉中。刘邦还定三秦就是走的这条路,故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说。这条道路经过的河谷比较宽畅,险段比较少,是秦岭诸通道中最易通行的一条,但线路较长,包括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平原的里程在内,其长度达1200里以上。唐代后期兴起的连云栈道,使陈仓道南段改线,成为官驿大道。连云栈道从凤州起,折向东南,经今留坝县至武关驿与褒斜道相接。从唐代后期起,改线后的陈仓道,北段仍出大散关,南段则走汉晋褒斜道。这条道路综合了陈仓、褒斜两条道路的优点,既缩短了线路,又平坦易行,故成为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所说的褒斜道,多指改线后的陈仓道。元明清时代,这条道路是连接川陕和北京通往西南的主要官驿大道。这条道路虽然线路较长,但平坦易行,历代战争中的激烈战斗场面无不发生在此道上。
二、褒斜道
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四川的交通干道之一,因沿斜水、褒水而行,故名。大约兴起于殷周,作为干道则始于汉。《史记·河渠书》说,“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这条道路从今岐山县五丈原东侧的斜峪关入秦岭,沿斜水(今石头河)南行,越过老爷岭,向西折入桃川河,越过褒斜二水支流分水岭五里坡,进入褒水支流红岩河,经过太白县虢川塬,折向西南到达江口镇,再沿褒河入汉中。由汉中金牛道入川。这条道路沿线多凿石崖修有栈道,但线路较短,曾为入川干道。唐代后期连云栈道兴起,褒斜道北段改走陈仓道。明清时期,江口镇以北仍有间道通眉县,但江口镇至武关驿之间已完全阻塞不通了。汉晋褒斜道沿途多峡谷险段,人烟稀少,行旅艰难,“素号畏途”。但由于线路较短,从斜谷口到褒谷口只有四五百里路程,距离长安又较近,因此,是历代战争中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干道之一。
三、傥骆道
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四川的交通干道之一,因北口在骆峪,南口在傥峪,故名。先秦旧道,作为干道始于汉魏,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就曾进兵骆峪三百余里。这条道路从今周至县骆峪进山,沿骆峪河西南行,越过老君岭,进入黑河支流八斗河、大蟒河河谷,沿黑河西源至厚畛子。再向西南越过秦岭分水岭,进入汉江支流湑水河谷的都督门。然后越过周至、太白、洋县三县交界处的兴隆岭,进入酉河上源的华阳镇。再折向东南,沿酉河、茅坪南行,折西南经八里关至洋县。这条道路在唐代以前曾多次成为用兵之道,但未成为驿道。唐代中叶以后,关中多事,每当长安危难,皇帝多由此道南逃,取其近便。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中列有傥骆道上的驿馆,证明中唐以后也成为驿道。北宋时仍置有周至驿、樱桃驿、三交驿、林关驿、大望驿等,但已不如唐代畅通,故《太平寰宇记》有“此道近代废塞”,《读史方舆纪要》有“五季以来,骆谷渐成荒塞”的记载。傥骆道入汉中、四川最为近捷,但要数次翻越分水岭,沿途又多老林,人烟稀少,十分艰险,故作为驿道的时间很短,主要是作为行军偏道使用。
四、子午道
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四川的交通干道之一。因从子午峪进山,故名。也有人说,北方曰子,南方曰午,“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先秦旧道,高帝元年,刘邦“从杜南入蚀中”,而“蚀,入汉中道川谷名”,也就是走的子午道。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因立为皇后的女儿“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子午道之名始于此。这条道路从今长安区西南子午峪进山,向西越岭进入沣河河谷,沿沣河南行,经喂子坪、子午关(喂子坪南)等,越过秦岭分水岭,进入汉江支流洵河上游。再经洵河西行,经砂沟后折向西南,口后折向东南,到达石泉县后折西越饶峰岭,过城固,到达汉中。两汉以后,这条道路的中段西移,即从月河坪折西经旬阳坝、宁陕县、两河口,到达南子午镇与旧道相会。改线后的子午道,不再绕道石泉县,取消了一个“U”型大弯,道路比较近便。子午道迂回曲折,谷深山高,十分艰险,除唐代中叶从涪州(今涪陵)贡鲜荔枝由此道而进,称为“荔枝道”外,主要是行军偏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