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中国中医药报 2011 年 2 月 22 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 《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 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 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 52 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 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 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 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 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 甘汤加味。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5 克,甘草 10 克,葛根 10 克,生姜 5 片。 10 剂,水煎服,日 1 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 续服用 1 月后, 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 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 其他没有不舒服 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 10 克,半夏 10 克,继续服 1 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 手大”,是脾阳不足, 水饮泛溢, 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 《金匮要略广注》 中亦有论及“背 为阳,阳中之阳, 心也。 故心下留饮, 则阴寒气彻于背, 而阳气衰息, 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 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 寒饮注其俞, 阳气不能展布, 影响督脉温煦功能, 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 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 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 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 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 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 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 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 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中国中医药报 2011 年 2 月 22 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 《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 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 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 52 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 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 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 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 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 甘汤加味。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5 克,甘草 10 克,葛根 10 克,生姜 5 片。 10 剂,水煎服,日 1 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 续服用 1 月后, 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 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 其他没有不舒服 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 10 克,半夏 10 克,继续服 1 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 手大”,是脾阳不足, 水饮泛溢, 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 《金匮要略广注》 中亦有论及“背 为阳, 阳中之阳, 心也。故心下留饮, 则阴寒气彻于背, 而阳气衰息, 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 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 寒饮注其俞, 阳气不能展布, 影响督脉温煦功能, 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 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 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 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 桂术甘汤加味,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