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度量衡范文
东方雪
这是从网上找来的有关古代度量衡资料
中国的度量衡发展很早。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私有制的形成,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度量衡也就应需而生。传说黄 帝“设五量”(《大戴礼记五帝德》)、“少昊同度量,调律吕”(《世本帝□》)。度量衡单位最初都是和人体相关联的:“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孔子家 语》),“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小尔雅》)。用这种方法计量,不仅粗略,而且因人而异,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史记夏本记》中有禹“身为度,称以 出”的记载。根据当时某名人身体某一部位的长度制造了“尺”,形成了最早的法定长度单位。商代遗址中出土了骨尺、牙尺(见彩图牙尺商代制作),长度约合16 厘米,与中等身高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的指端距离相 当,尺上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政权分散,度量衡 也无法保持一致。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后,为适应生产和政治的需要,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保证了度量衡的准确一致,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汉兴以来,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汉末年历律学家刘歆,将秦汉以来的度量衡制度加以行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中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古代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制造的标准量器(公元前 344)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数审其容(见彩图商鞅方升战国时铸造)。方升流传至今,经过测量可以准确地得到战国时代秦一尺的长度,反映了当时应 用数学的发展。栗氏量是战国时代齐的一件标准量器,它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以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器物的圆周率应用了“勾股定理”、“内方尺而圜其外”作为各个量的底面积。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刘歆仿栗氏量而制造的铜 嘉量,设计时圆周率为 3.1547,比《周髀算经》提出的 “经一而周三”向前跨进了一步(见彩图商莽铜嘉量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铸造)。南北朝时中国数学家祖冲之,求得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用它对新莽铜嘉量进行测算和校正。
长度单位的规定 《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发展得最早的学科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用圭表来测日影,定冬至和夏至。秦汉时乐律尺与日常用尺同长,约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下令统一度量衡,而用南朝小尺测日影,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此后,唐代僧一行(名张遂)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了隋、唐小制。1975年,中国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了当时量天尺的刻度,并考定了尺 值,每尺长24.525厘米,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正相符。量天尺为中国古代测日影、定历法起了重要作用,在长达 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尺值基本上恒定不变, 从而保证 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重量单位的规定 春秋中晚期,楚国已制造了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 克,为楚制二斤(见彩图天平铜环权战国时铸造)。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相当于战国的一尺,每等分为一寸,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有异于称杆,很可能是界乎于天平与杆秤之间的一种衡器,现暂称为不等臂天平,用这种衡杆称物,可以把被称物与权放在提纽两边不同位置的刻线上,即把衡杆的某一臂加长,这样,用同一个砝码就可以称出大于它一倍或几倍的重量。经过逐步发展,缩短重臂,加长力臂,就形成了秦汉以后的杆秤。战国时期不仅广泛使用衡器,而且有了相当完备的杠杆原理,《墨经经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长重者下,短、轻者上。”这段论述用杠杆原理对天平和杆秤作了科学的概括,提出了理论的依据。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以长度作为一个基本量,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