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doc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范晓   世界关注:被聚焦的紫坪铺水库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以后,因为汶川地震的许多“反常”现象,以及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的特殊时空关联,不少专家学者都怀疑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目前很重要的全球话题,因此,汶川地震三年多来,紫坪铺水库是否诱发了汶川地震的问题,成为了世界媒体瞩目的一个热点,美国《科学》杂志三次刊登有关报道,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法新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卫报、朝日新闻、明镜周刊等许多重要媒体,都曾发表过相关的报道与访谈。  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激起了许多专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成为科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和前沿研究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发表于中外专业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不下五六十篇,由于能够获得丰富的观测数据以及所拥有的专业背景,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由中国的地震专家在《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地震》、《四川地震》、《西北地震学报》、《华南地震》等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另外也有一些以此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公布。    迄今为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之间令人吃惊的密切联系。  汶川8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只有6~9公里   对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持否定意见的水电工程专家陈厚群等(2008、2009、2010)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1~5公里,最多不超过10公里,并把它作为紫坪铺水库不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据张倬元(1981)、刘传正(1995)、杨晓源(2009)等提供的数据,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水库诱发地震,不乏震源深度大于10公里的案例:希腊科列马斯塔6.3级地震,震源深度20 公里;赞比亚卡里巴6.1级地震,震源深度20 公里;印度科伊纳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 公里;埃及阿斯旺5.6级地震,震源深度18 公里。即使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G)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分别公布的14 公里和19 公里的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它们也在上述水库地震震源深度的范围之内。因此,仅以震源深度超过10 公里,来否定紫坪铺水库诱发了汶川地震,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马文涛等(2011)的最新研究成果,汶川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只有6~9公里,这也为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等参数的确定,主要使用的是距震中较远的区域台网的数据,缺乏近距离台站资料的验证,而紫坪铺库区专用台网恰好为地震的精确定位提供了距震中最近、精度更高的数据。马文涛等(2011)利用紫坪铺库区台网的数据,并使用近年来在地震学界普遍受到重视的双差定位法(Felix W aldhauser et al. 2000),重新确定出汶川8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仅在6~9公里左右。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卢显等(2010),对紫坪铺库区台网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0日记录到的1569次地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在震源深度方面,定位前近60%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公里以内,15公里以下几乎没有地震发生;重新定位后,约70%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15公里这个优势深度范围内,其中频次最多的是在5~10公里深度,15~30公里也有少量地震发生,并且深度分布有一定的连续性,平均深度为7.8公里。     卢显等(2010)发表的汶川地震前紫坪铺库区地震的频度与深度图   地震是地下岩石破裂的一种反映,地震频次最集中的5~10公里深度以及7.8公里的小震平均深度,反映了汶川地震前的岩石破裂也主要集中在这个优势深度范围,而根据岩石破裂实验,后期大的破裂往往出现在前期小破裂最集中的部位,因此这也旁证了汶川地震6~9公里的初始震源深度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周龙泉(2010)通过对库区地震台网地震数据的处理,发现北川—映秀断裂带下方存在一个地震波P波速度较高的区域,其深度范围在0~8公里,他认为这可能反映流体沿断层面渗透的最大深度为8公里左右。这一最大渗透深度,也与马文涛等得出的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汶川地震前的小震、汶川地震的余震组成的地震序列中,不乏超过10公里深度的。由于水库蓄水引起的较早较浅的孔隙压力扩散导致的岩石破裂(产生地震),会反过来增加孔隙压力的扩散,并使水的渗透和岩石的破裂向深部发展,构成一个不断循环扩展的动力学反馈机制,因此也不能简单地把10公里作为水渗透以及孔隙压扩散的下限深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