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pptx

医用化学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用化学分子间作用力雪花是如何形成的?二一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一、分子的极性 根据共价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将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 对双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是一致的。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举例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共价键O2、H2、N2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HCl、HF对多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不仅与键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对称性有关。分子的极性分子的对称性举例非极性分子 对称,μ=0CH4、BF3、BeCl2极性分子不对称,μ≠ 0H2O、NH3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Cl––ONCHOCOClClOOH+H+Cl CO2H2ONH3CCl4(μ=6.17×10-30C·m) (μ=4.90×10-30C·m) (μ=0) (μ=0)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不但取决于键的极性,而且取决于分子的几何形状 。正四面体型 角型 直线型 三角锥型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1873年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提出了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故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根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分为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化学家小传 约翰内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译范德华(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因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间作用力因他首先提出,故称为为范德华力。范德华(van der Waals,1837-1923),荷兰物理学家(一)取向力 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两极因电性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使分子发生相对转动,称之为取向。这种由极性分子的固有(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取向力。 (二)诱导力 极性分子永久偶极产生的电场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变形,而产生诱导偶极,这种在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与非极性分子的诱导偶极之间产生的静电作用称为诱导力。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诱导力。 永久偶极、诱导偶极、瞬间偶极 极性分子固有的偶极叫永久偶极。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诱导下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极。 由不断运动的电子和不停振动的原子核在某一瞬间的相对位移造成分子正、负电荷重心分离引起的偶极叫瞬间偶极。(三)色散力 分子之间由于瞬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称为色散力。色散力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并且是一种主要的作用力。 非极性分子可由瞬间偶极而产生相互之间的色散力。性质F2Cl2Br2I2状态气体气体液体固体熔点低高沸点较低高颜色浅黄绿色黄绿色红棕色紫黑色范德华力小大为何卤素单质随着分子量增大,常温下,颜色越来越深?为何卤素单质,常温下,氟、氯是气体,溴是液体,碘是固体?结论:结构相似的同系列物质,相对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 结论: 非极性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既有诱导力也有色散力。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化学键形成分子或晶体,而对物质如何形成的,这需要通过分子间所存在的较弱的分子间力来说明。物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有比较弱的作用力,一般在几十kJ/mol。正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气体分子才能凝聚成相应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下面让我们开启探究之旅,来揭开渗透的秘密!在双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 就是分子极性;键无极性,分子就无极性。对多原子分子,不仅与键是否有极性有关, 还与分子空间结构是否对称有关。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两者统一,多原子分子两者不一定统一(与电负性和分子空间构型有关 )例如,CO2、BeCl2、CH4等分子,结构对称,键的极性可以抵消是非极性分子;H2O、H2S分子,空间构型是角形,NH3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分子结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都是极性分子。 约翰内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译范德华(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1837年-1923年),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华力(即分子间作用力)。1873年范德华提出了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由此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根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分为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发生在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具有偶极矩,当它们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定向转动而互相吸引,当接近到一定距离后,排斥与吸引作用达到相对平衡,体系能量降低、趋于最小值。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的电场使得另一个分子(极性或非极性)的电子云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