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人类是群居的生物,但有很多人喜欢独处,诸如先官后隐的陶渊明、哲学家
康德等。有相关研究发现独处能力高的个体在独处时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调
整自我认知、恢复能量,相当于一个 “充电”的过程。那么,具备情绪功能和认
知功能的独处,在认知注意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尚未发现具体的实证研究加
以探讨,因此本研究“抛砖引玉”,尝试在两个实验研究中采用探索注意偏向的
两个范式——点探测实验范式和线索-靶子实验范式,来探讨个体对情绪图片的
注意偏向是否与独处能力水平有关。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独处能力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选取
被试,删除无效和不认真作答问卷,并且排除抑郁自评分数较高 (抑郁严重指数
大于0.5)的被试和不愿参加实验的被试。519份问卷按照极端分组法将最高分
的27%定为高独处能力组,将最低分的27%定为低独处能力组,最终获得131名
有效被试,其中研究一共65名,研究二共66名。练习实验使用的18张情绪图
片和正式实验使用的90张情绪图片均来自国际情绪图片系统 (IAPS),根据愉
悦度分为积极、中性、消极三类,情绪图片内容包含了人物、动物、景物等场景。
实验采用E-prime2.0编写程序,记录被试对不同情绪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和靶刺
激的反应时,以此考察不同独处能力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分析高、低独处能力被
试的注意偏向内在成分。
研究一使用点探测范式探索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差
异,采用2 (分组:高独处能力组、低独处能力组)×3 (情绪图片类型:积极、
中性、消极)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
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独处能力组,且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
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中性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
反应时; (2)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与高独处能力
组的差异不显著,且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与积极和
I
中性情绪图片的差异不显著; (3)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中性情绪图片上探测
点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
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索注意偏向的内在成
分,采用2 (分组:高独处能力、低独处能力)×3 (情绪图片类型:积极、中
性、消极)×2 (线索类型:有效、无效)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有效线索提示下,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
低于低独处能力组,且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低
于对中性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 (2)无效线索提示下,
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三种类型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综合两个研究的发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向,其具体成分是注意
警觉,而不是注意维持;并且对中性和消极情绪图片不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
(2)低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均不存在显著的注意偏
向。
关键词:独处能力;注意偏向;情绪图片;大学生
II
Abstract
Human beings are social creatures, butmany people like to be alone,
such as Tao Yuanming who is first official and then hidden, and the
philosopher Kant.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with high
solitary ability can relieve stress, regulate emotions, adjust
self-cognition, and regain energy when they are alone, which is like a
charging process. So, how does solitude with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reflect in cognitiveattention?No specific 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