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产管理知识}近代华北
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
结合村落共同体
-44~45)。
8 .十里堡、马家营之南十余里的冯家营、天竺村:
在冯家营,役畜相互借用的扶助关系叫做合养活,也叫搭套。搭套在两、三家之间进行,长的维
持五年左右。天竺村也有搭套之习惯,多在两户间进行,有的能继续五、六年左右(Ⅰ-46~47)。
由此可见,以搭套形式为代表的农耕结合普遍存在于30-40 年代的顺义县农村。其中搭套虽然有
时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但其共同特征是,在农繁期农家间相互使用役畜和农家之间,少有三、四
家的情况;其维持年数亦不算长久,一般以二、三年为多。
搭套一词以及搭套形式的农耕结合并非只存在于顺义县一带农村。位于河北省的北端、靠近山海
关的昌黎县侯家营村也盛行着与搭套名实完全相同的农耕习惯(《惯行调查》,Ⅴ-26 ,170)。在北
京的西南方向、当时属于河北省的良乡县吴店村也同样能看到搭套(《惯行调查》,Ⅴ-415 ,494)。
其实搭套一词本身只是河北省北部地方的土语,其使用范围似乎没有越过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但搭
套所代表的农耕习惯却超越了这一边界。在河北省栾城县寺北柴村,与搭套在内容及形式上相类似的
农耕结合习惯被称作 “搭具”、 “搭伙”、 “搭伙具”* 。在山东省西部农村,例如历城县冷水沟村、
路家庄村、恩县(今为平原县)后夏寨村,这种农耕结合习惯又被换成另外一种说法: “合具”、“合
伙” (《惯行调查》,Ⅳ-25-26 、Ⅳ-357-358 ** 。尽管各地表现不一,但上述这些称呼包含着一些
共同的要素:表示役畜的 “套”或 “具”和表示协同劳动的 “搭”或 “合” 。也许是出于巧合,地处
华北地区正中的栾城县农民使用的 “搭具”一词正好兼南北而有之。在本稿中,为叙述方便起见,搭
套一词还将当作一般性概念,用以指称上述在华北各地农村完全一样的农耕结合方式。
在顺义县及整个华北农村地区,在搭套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农耕结合。如,无偿借用役畜及
农具、无偿提供劳动援助、劳动力与劳动力以及劳动力与畜力间的交换、共同饲养 •使用役畜、共同
挖掘 •使用水井、共同租地、共同雇工等等。许多研究者总是将这些农耕结合形式不加区别,统统称
之为互助而了之。其实,在华北农民的眼里,包括搭套在内的各种农耕结合形式都有其各自的意义,
从不混为一谈。因为这些不同的农耕结合形式背后隐藏着该社会的复杂的、不能逾越的社会结合关系;
同时,村民结合类型的纷繁多样有时又标志着该社会一定的演进程度。关于这些农耕结合形式,笔者
将另辟别稿专门给予讨论(张思,1999b)。
二、搭套的定义
在汉语中的 “搭”字除了象 “搭伙” 、 “搭伴” 、 “搭帮” 、 “搭档”等词语所表示的那样,有
与他人结成伙伴或合作者、一同协力共事的含义之外,还有将不同的物体连接在一处的意思。而 “套”
字作为名词可以表示用来连接役畜身体和犁、大车等农具的皮 •绳器挽具,例如: “牲口套”、 “套
具”之类。在北方一些地区, “套”字又引申为役畜。另外 “套”作为动词有往役畜身上安装皮 •绳
器挽具以拖挂大车等农具之义。那么顺义县及沙井村的村民是怎样具体理解 “搭套”的呢?
当时沙井村村民吴殿臣是村民公认的有识者之一,时任杜各庄教员,并且自1920 年代以来曾先
后与三户农家搭过套。他的回答是: “系在驴身上的绳索叫套。搭就是互相结合。故有 ‘搭伙种地’
的说法” (《惯行调查》,Ⅰ-121 ,【搭套的语意】)。此外,沙井村小学教员、邻村望泉寺村民刘
悦认为: “搭套的本来意思是将绳索结扎在马具上” (《惯行调查》,Ⅰ-105 ,【搭套】)。1994
年笔者在沙井村调查时,村民张麟炳(当时 69 岁)对 “套”作了如下解释: “套是带有两根绳子,
系在牲口的身上用以连接犁、耠子(又作劐子,比犁轻,用于中耕锄草及播种作条)、大车、砘子
(石制农具,用于播种后将条沟填平,并将种子、粪肥与土压实)等农具的器具。这是搭套的套的本
义” (三谷,1999 :857 ,沙井村-1994 年,张麟炳)。
从以上问答中可以看出,搭套一词作为顺义县及华北北部地方方言,其语义由来其实非常朴素。
与这两个汉字所表示的本来意义相一致,搭表示共同、合作、互助、结合等意,而套本是指挽具,又
可进一步引申为役畜。因此可以说,搭套表示的是一种流行于华北农村地区的农耕作业方式,是一种
华北农民在农耕生产过程当中共同使用役畜的结合关系。其基本特征是:农民们在农耕生产过程中并
行使用复数的、来自不同农家的役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