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史专题训练资料及参考答案.docVIP

高考改革史专题训练资料及参考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第四部分 选考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1.(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54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材料二 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7分) 2.(2017·全国卷Ⅱ·45)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9分) 3.(2017·全国卷Ⅲ·44)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7分) 4.(2017·湖南长郡中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不少人丁聚而复逃。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为确保国家财政足额,强调其社会公正的维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摊丁入亩”是清代时期的一次赋役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人身税向财产税的一个重要转变。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的3.01多亿人。摊丁入亩使占有大量田地富户们被加派到较之以前更重的赋役负担;人民负担并没有减轻,致使“今日之农,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不苦于差而苦于差外之差;今日之商贾不苦于关,而苦于关外之关,不苦于税而苦于税外之税”。 ——摘编自中华文史网《论“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的影响。(9分) 5.(2017·张家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蔡元培等人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在中央建立大学院管理全国的教育,在地方实行大学区制的建议。这一建议与我国高校分区设置的历史传统有关。在晚清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就曾规定此后全国学务皆归大学堂统辖。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以为近来官僚化之教育部,实有改革之必要。欲改官僚化为学术,莫若改教育部为大学院”。大学院、大学区制的改革主要效法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