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100 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 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 它们在广阔的原野
处消失了;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 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
了。
2.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 分)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分 )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2 分 )
1.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
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2.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 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
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 ;仰望天空、云气
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7.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
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 “送别”应
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8.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9.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 “随 ”“入 ”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 随“ ”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
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 入“ ”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
之外,气势磅礴。
10. 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
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1. 从 表 达 方 式 看 , 诗 的 首 联 属 于 ________ , 它 交 代 了 远 渡 的 ___________ 和 此 行 的
___________ 。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
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
“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
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
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
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XX公司干渣、干灰散装机扬尘治理改造方案.docx VIP
- 机器人学导论 基础部分.pdf VIP
- xx医院病历: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首程.doc VIP
- 钣金结构件折弯PFMEA库.pdf VIP
- 超星尔雅学习通《思想道德与法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docx VIP
- 公司合规管理《企业合规管理》培训课件.pptx VIP
- 主成分分析法 .pdf VIP
- 酒店与旅游业市场营销——基于数字化创新 课件全套 黄昕 第1--8篇 市场营销与数字化营销 定义价值---酒店与旅游业的营销管理体系建设 管理价值.pptx
- 《清明上河图》简介ppt课件.pptx
- 变压器的维护保养技术标准(1).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