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VIP

23《马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3.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马说》,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朗读课文 听录音示范朗读 读准字音 祇(zhī)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奴隶(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自由朗读3分钟 集体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课文文意。 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理解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七、细读课文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八、探究主题 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