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摘 要
基于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 )所提出的关于楼盖峰值加速度的舒适度评价标
准,本文以某实际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工程为背景,通过改变结构的梁高、板
厚、平梁底板厚度形成11 种楼盖方案。对各楼盖方案进行单人加载模拟分析并研
究结构自振频率、结构阻尼比、荷载频率、人体自重及荷载类型等因素在楼盖振
动过程中的影响规律。此外,对包括3 人工况、9/ 10 人工况、20 人工况在内的18
种多人同步运动(包括低、中、高频荷载工况)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有:
①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通过调整楼盖的预应力次梁高度、楼板厚度、平梁底
板厚度等结构布置参数,设计出用于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的11 种结构布置方案,
并建立相应的ANSYS 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
②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研究相关结构布置
参数对楼盖竖向振动频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从提高楼盖自振频率的角度来
看,增大预应力次梁高度、增设平梁底板是有效措施,而增加楼板厚度的效果并
不确定。
③ 提取各楼盖前六阶模态后,采用模态叠加法进行各方案瞬态动力分析,结
果显示楼盖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响应主要受楼盖结构及荷载作用两个方面的影响,
具体因素包括:楼盖的自振频率、质量、刚度、阻尼比,以及人致荷载的类型、
频率及人体自重等。
④ 随着结构阻尼比的增大,楼盖竖向振动峰值加速度明显下降。这一规律可
以在楼盖竖向振动控制中加以利用。
⑤ 在随着人致荷载频率的增大,楼盖峰值加速度总体水平呈递增趋势。同时,
对于与本工程类似的楼盖结构中,当荷载频率与楼盖自振频率的1/2 或1/3 接近时,
因发生类共振而使楼盖峰值加速度出现极大值。
⑥ 单人与多人的跳跃荷载、行走荷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三分频情况下跳跃
荷载响应可能达到行走荷载响应的 3.58~3.81 倍,二分频则为 4.79~5.02 倍。因
此,相同频率的跳跃荷载比行走荷载更为不利。
⑦ 增大预应力次梁高度可减小楼盖竖向振动的峰值加速度(类共振情况除
外);改变楼板厚度对于控制峰值加速度的效果不确定;增设平梁底板可显著降低
峰值加速度,但进一步增大底板厚度的效果并不显著。
⑧ 在类似于本工程的条件下,二分频类共振引起的竖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可
能对楼盖舒适度设计起控制作用。但是,当结构基频大于人致荷载频率范围 2 倍
时,应同时考虑三分频类共振响应以及较高频率人致荷载下的非类共振加速度响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
⑨ 在对楼盖类共振情况的舒适度评价中,AISC 所提出的楼盖峰值加速度评
价标准适用性良好。但是,对于非类共振的情况,楼盖峰值加速度可能只会持续
较短的时间,因而有必要综合考虑加速度幅值与其作用时间的影响,改用更为合
理的舒适度评价标准。
关键词: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人致荷载;峰值加速度;振动;模拟分析
II
英文摘要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fort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floor, as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AISC), this paper takes the
actual height of the prestressed secondary beam floor as a background, and changes the
beam height, thickness and thickness of the flat beam. Formed 11 kinds of floor plans.
The single-load loading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BIM的ERP系统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采纳研究.pdf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模块化设计策略研究.pdf
- 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pdf
- 基于CFD的斜板沉淀池及配水渠的优化设计及运行研究.pdf
- 基于CVT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和构型优化研究.pdf
- 基于DBSCAN算法的充电站多层次选址优化模型研究.pdf
- 基于GIS&改进TOPSIS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厂选址研究.pdf
- 基于IEC 61850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pdf
- 基于LC_MS代谢组学的数据整合方法的综合评价.pdf
- 基于LEAP模型的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及节能减排探讨.pdf
-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水电站调压方案比选研究 ——以中益水电站为例.pdf
- 基于驾驶风格的电动车加速过程优化与控制.pdf
- 基于健康促进的山地小城镇步行系统规划研究 ——以汉源县九襄镇为例.pdf
- 基于酵母纳米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的电化学检测.pdf
- 基于接触约束法的波纹钢腹板箱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pdf
- 基于节点电动机最大自起动量的配电网低压减载整定分析.pdf
-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ZIF-8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液相吸附性能研究.pdf
-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城市次级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竹溪河项目为例.pdf
- 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写作文本句法特征探究.pdf
- 基于聚多巴胺的微介孔复合纳米药物载体及其生物应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