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 页码页码页 / 共NUMPAGES 总页数总页数页
张九龄与英德大坪山的传说
【--合同书】
张九龄(678—740年),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 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56岁的张九龄升任中书令,担负宰相的重 任。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 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开元贤相。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 除唐初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黄佐《邵渴传》中说:九岭以南,当开元盛世时,以诗文名者,曲江公张九龄一人而已。
张九龄与英德颇有缘份。青年时期,他怀抱大志,由曲江赴广州应试,路经英德,作《浈阳峡》一诗,抒写情怀:舟行傍越岭,窈窕越溪 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 谁知造化心。浈阳峡位于北江中游、英德市以南10公里处,由浈山、英山 夹岸对峙而成,北起英城街道下张村,南至连江口镇江口咀,峡长10公 里,两岸崖石壁立,如骨牌般斜叠江边,势若将倾,十分险要,最窄处仅 100米左右,水势汹涌,为古代水路交通咽喉,兵家防御要地。汉代赵佗 在南越称王后,就于浈阳峡下游不远的江口咀筑万人城,屯兵扼险,阻止 汉兵南下。宋代在江峡西岸修筑栈道,明代曾修复。此峡以其秀、奇、 险、幻而闻名,江峡沿岸还有九道湾、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将军 石等景观,唐以来为英德著名的游览胜地,留下不少赞美峡谷风光的诗 篇。张九龄通过写浈阳峡深幽险峻、景象万千的美景来抒写自已充满自 信,渴望施展才干的情怀。
而据民间传说,张九龄曾到过英德境内的横石塘镇,留下了和这片土 地一样美丽的传说故事——
某年,张九龄不远千里来到英州(今英德)视察。为进一步体察民 情,他来到了位于英州北部的横石塘,这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与英州 县城相距20公里,北部与韶州曲江相连。到了横石塘的共耕村,恰巧这里大部分都是姓张的村民。俗话说,同姓三分亲。虽然贵为朝廷命官,但张九龄却不摆官架、平易近人,主动与村民拉起了家长里短,尤其是谈到族 中先祖的典故时,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当时,共耕村有许多 人家以打铁为生,张姓的上祖还流传下来一副对联:生砧是铁,铁锤是 铁,风箱一拉铁打铁。出了上联后,一直没有人对出下联。当地百姓素闻 张九龄诗名,于是大胆地向他求下联。张九龄听罢,稍作思考,马上对出 了下联:人人抬轿,人人坐轿,口令一出轿抬轿。此语一出,听者叫绝。 下联不但与上联呼应,还就地取材,应景而作,可谓才思敏捷。
为考察农村耕作情况,张九龄在村人的陪同下,来到共耕村附近的一 口不知名的水塘,只见水塘宽约十亩,水面平静,清澈如镜,而周围又看 不到水源,听不到水流声响。他觉得很奇怪,脱口而出:这真是口仙水塘 啊!围观村民连连叫好,大家都说,以后就叫仙水塘了!张九龄叮嘱大 伙,要好好利用这口塘的水资源,开荒种田,争取丰收,过上好生活!千 百年来,共耕村人谨记张九龄的殷切嘱咐,在水塘的下游开垦了大量的田 地,用水塘之水灌溉,获得了好收成。至今,这里仍是主要的灌溉水源, 许多村民的饮用水还是来自于这口水塘。这水塘的水是地下泉水,甘冽清甜,冬暖夏凉,水名好听,养的鱼味道也特别好!
离开村子,张九龄准备经大坪山北往韶州,就近回老家看看。大坪山 长约数公里,山路崎岖不平,走路尚且难行,抬着轿子更加辛苦。张九龄 看到轿夫在乱石丛中艰难前行,时而轿底被大石块所撞,于心不忍,忙叫 停轿,下来走路。随从转而请张九龄骑马前行。他说,算了,马也太辛苦 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吧!为了减轻马的负担,他还命人把马鞍扔在一 旁,让马轻装上阵。如今,可远远看到一座中间低、两边高,形似马鞍的山峰,当地人称马鞍山,传说这就是当年张九龄扔下马鞍的地方。看到队 伍前面有人在扛着大旗开路,张九龄又想,这也不太好,本来就是到乡村 来视察了解情况的,没必要那么张扬。于是又命人把旗子插在一旁,继续 前行。而在插旗的地方,今天还可看到一座坐西北向东南的山峰,山峰高 约三千多米,长约一千多米,形成一条独立的山脉,前面一座山头突兀, 与后面山峰相连处成凹字形,后面山峰顺势向后延伸。村人说,到了 秋天,前面山头如旗杆一般挺立,后面山峰树森木绿黄相间,秋风吹来, 像极了一条旗帜在迎风飘扬,非常生动!这就是当年张九龄插下的旗子变 成的山峰。民间还传说,当年张九龄从这里通过时,由于这里还没有人 烟,时有野兽出没,为防伤害,神明暗中派了一头瑞兽麒麟在此守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