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专科、本科、硕博、研究生、期刊毕业论文 仅供参考
精心整理 仅供参考 勿用作商业用途
附件6: 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蔺燕梅形象及精神追寻
——鹿桥《未央歌》的研究分析
题目类型
题目来源
院(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姓 名
年 级
学 号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在鹿桥的《未央歌》中,鹿桥用唯美的、理想化的抒情笔调建构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文学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对“美”的营造又是通过蔺燕梅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行营造的。鹿桥的《未央歌》作为一部深受喜爱的言情小说,其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不仅在于作者过人的文学笔触,同时也在于小说独特的美学视角。在鹿桥的《未央歌》中,鹿桥通过他唯美的笔触将蔺燕梅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因此本文在针对《未央歌》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就从蔺燕梅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鹿桥在进行蔺燕梅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以及其唯美的艺术写作手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关于鹿桥《未央歌》作品的研究十分众多。在众多的文献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鹿桥在进行蔺燕梅人物个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塑造手段是十分唯美的,这也是基于接受美学的读者角度展开的分析。在鹿桥的《未央歌》中,蔺燕梅的人物形象是“美”与“善”的代言。“蔺燕梅”在人生成长经历中,从一个“娇小姐”在创伤中一层层的褪去光环,终于“找到自己”。蔺燕梅的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蜕变的历程,因此这种经历在读者的层面来看也是人物形象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
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鹿桥《未央歌》中进行蔺燕梅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鹿桥《未央歌》这部作品在进行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读者美学视角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独特创作手法,以及这部作品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鹿桥《未央歌》作品展开分析,针对作品中蔺燕梅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部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展开了探讨。
本文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分析出《未央歌》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以及这部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研究方案(思路)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分为四部分对核心观点进行阐述:引言、正文、结论、致谢。
(一)引言
引言中主要是针对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概述。
(二)正文
在正文部分的论述中,本文首先针对鹿桥作品《未央歌》的诞生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展开了分析,通过分析促使人们对《未央歌》这部作品进行一定的了解。
然后本文针对《未央歌》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蔺燕梅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鹿桥在进行蔺燕梅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手段运用引申到整部作品的创作特色研究,分析出在鹿桥《未央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作品创作特色。随后,本文针对鹿桥作品《未央歌》的社会影响意义和社会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
(三)结论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针对本文的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
(四)致谢
在致谢部分,主要针对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与支持的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四、论文进度安排
2012年1月下旬 汇总论文的选题申报表;
2012年2月上旬 完成论文选题工作,下达毕业论文任务;
2012年2月中旬 完成开题报告;
2012年3月上旬 论文初稿;
2012年3月30日 完成论文定稿;
2012年4月 论文修改及定稿;
2012年5月 论文打印,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彭建.“美”与“善”:对抗存在的被遗忘——论鹿桥《未央歌》的蔺燕梅形象及精神追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2]周晓燕. 说不尽的未央歌——记那又像诗歌又像散文的日子[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6期
[3]鹿桥.未央歌[A].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4]钱钟书.围城[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5]马伟业.爱与美与人生[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P:52-57
[6]宋遂良.追求人格的完美与完善———读长篇小说《未央歌》[J].岱宗学刊.1997年第1期,P:41-45.
[7]陈平原.文学视野中的大学叙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8]郭林红.谈《未央歌》与《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2
期
[9] 刘华.从基督教文化视角解读《未央歌》的精神世界[J].山花,2011年24期
[10]鹿桥.未央歌·前奏曲[M]. 香港:明天出版社,1990年
[11]茅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