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剧目《赞哈》的审美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专科、本科、硕博、研究生、期刊毕业论文 仅供参考 精心整理 仅供参考 勿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TOC \o 1-3 \h \z \u 一、赞哈 3 (一)“赞哈”释义 3 (二)“赞哈”的起源与发展 3 二、舞蹈《赞哈》的描述 3 三、舞蹈《赞哈》的审美特征 4 (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4 (二)“水”的性格的展现 5 (三)形象美展现了特有的傣族风情 5 (四)富于感染力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 谢 9 浅谈舞蹈剧目《赞哈》的审美特征 摘 要:舞蹈《赞哈》是根据傣族特有的“赞哈”这一艺术形式改编而成的舞蹈,集中展现了傣族人浓郁的“水”的特色和性格。在审美特征上,传承了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水”一样的柔媚舞姿,富于感染力,借助于形体美的表达,代表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艺术要有感知,有品位,民族舞除了技巧上的展示和形式上的粉饰,还有背后的文化根源,只有了解了它的涵义和渊源,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对自然、对生命、对爱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傣族 赞哈 水 审美特征 Abstract: The Dance Chan Ha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of the Dai people rich water according to the Dai-specific praise Kazakh art form adapted from the danc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heritage the Dai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to show the water as lovely dancing, contagious, by means of the expression of physical beauty, on behalf of the Dai peoples aesthetic pursuit. Have a perception of art, taste, dance skills on display and formal window dressing,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roots behind, only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and origin,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a nation of nature, life, love means of expression. Keyword:Dai Chan Ha Water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一、赞哈 (一)“赞哈”释义 中国傣族曲种,傣族民歌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赞哈”本意为傣语歌手之意。演出时一人一笛或两人合作,多演于吉庆时日。曲调具朗诵风格。传统曲目多为民间传说,也有即兴编词的歌唱、舞蹈。“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流行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逢婚丧、盖新房和祭祀时,都要请赞哈唱歌,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傣族舞常以舞者手指手腕变化多端的动作造型,及整体躯干特有的“三道弯”演绎万千风情。 (二)“赞哈”的起源与发展 据相关调查,赞哈调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通常在节庆、礼仪等场合演唱,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赞哈娓娓动听的歌声。演唱时,两人盘膝坐在:一人吹,一人手执纸扇歌唱,有时两人对唱。曲调具有朗诵风格,歌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 作为民间艺人的赞哈,就是在劳动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种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双版纳傣人民早期狩猎,特别是采集生活,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那时候,人们在喜庆丰收时,大家欢欣鼓舞,人人歌唱,并且是边歌边舞,有集体合唱的,如现在还保存的“依拦贺”调边舞国唱的形式,老、中、青、少年都会唱、能舞。在这些歌唱活动中,有一部份人既能唱,又唱得比较好,他们自然被誉为“善歌者”。这是赞哈的萌芽时期。 后来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致,赞哈就从最初的农业耕作劳动者中分离出来了,他们有较好的歌喉,有即兴表达演唱的才能,而且还要掌握比较多的歌唱内容,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赞哈在西双版纳有广泛的群众性。据调查,全州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差不多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一般群众亦能随声唱和。 二、舞蹈《赞哈》的描述 舞蹈在傣族传统乐器巴乌和

文档评论(0)

584476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