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5.3.3 Bagnold公式 二、公式的推导 (5-58) (5-60) -*- 5.3.3 Bagnold公式 二、公式的推导 (5-60) (5-61) -*- 三、水流搬运悬移质效率es的大小 结论:水流用于托浮悬沙的功很小,仅为水流势能的2.3~4.6%,不到推移质的0.35。 5.3.3 Bagnold公式 -*- 长江、黄河的实测资料显示:该公式计算值显著偏小; 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系数; 目前应用不多,但是一种途径。 四、应用情况 5.3.3 Bagnold公式 -*- 5.3 悬移质输沙率 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当地河段的具体资料进行检验,优化选取。 另外,习惯用较简单的公式,如推移质的沙莫夫公式、悬移质的武水公式和经验公式等。 -*- 河流动力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river mechanics 教材:邵学军 王兴奎. 《河流动力学概论》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悬移质运动和水流挟沙力        第5章   xe 1、悬移质输沙率GS* 一定的水流与河床组成条件下,水流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挟带并通过河段下泄的悬移质中床沙质的数量。 一般是指河床处于不冲不淤、水流含沙量处于饱和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段下泄的悬移质悬移质中床沙质量。 2、 悬移质实际输沙率GS 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河段下泄的悬移质泥沙量。 GS* ≡GS 	Gs*Gs,河床发生冲刷 	Gs*=Gs,河床不冲不淤 	Gs*Gs,河床发生淤积 5.3 悬移质输沙率 基本概念 -*-    床沙质: 较粗颗粒泥沙在搬运过程要与河床上的泥沙发生交换,认为该河段的粗沙来自上游河床,是从床沙中进入运动的泥沙;与河床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所以又称造床质。 5.3 悬移质输沙率   冲泄质:较细颗粒泥沙在运动过程不与河床上的泥沙发生交换,可认为是从流域表面冲刷后一泻千里而来,沿程几乎不交换、不沉淀;与河床冲淤变化基本无关系,所以又称非造床质。 复习概念, p46 悬沙含有床沙质和冲泄质,只是冲泄质多,床沙质少; -*- 3、悬移质单宽输沙率gS 单位宽度内的悬移质输沙率: 4、垂线平均含沙量Sm 注意Sm则为以水深为权的加权平均; 5.3 悬移质输沙率 基本概念 US指:河道过水断面中高程y处,单位时间、单位断面面积上通过的悬移质沙量。 -*- 5、上节得出了,悬移质垂线的相对含沙量    的分布,   运用这些公式来计算某点的绝对含沙量(或称为实际含沙量),就必须事先测量垂线上某参考点y=a处的绝对含沙量Sva。 5.3 悬移质输沙率 基本概念 -*- 5.3.1 Einstein公式 一、基本思路 采用含沙量沿水深分布的Rouse公式和单宽悬移质输沙率定义,并采用推移质输沙率计算临底含沙量。 单宽输沙率定义: Rouse公式: xe 二、公式推导 5.3.1 Einstein公式 -*- 5.3.1 Einstein公式 二、公式推导 -*- 二、公式推导 5.3.1 Einstein公式 -*- 5.3.1 Einstein公式 二、公式推导 gb -*-      I1、I2仅是A、Z的积分函数,也可通过已绘制的图形(图5-4)查取。     如果没有床面形态,上述公式中                       。  三、I1、I2的计算:  5.3.1 Einstein公式 -*- 四、临底含沙量的计算  5.3.1 Einstein公式 Einstein假定推移质的运动速度为             . 推移质的厚度为二倍粒径,即2D。 Einstein认为包括近河底区的泥沙分布应是连续的,床面层顶部的泥沙浓度应是悬移质的临底含沙量Sva 。 -*- 5.3.1 Einstein公式 四、临底含沙量的计算  -*- 5.3.1 Einstein公式 四、临底含沙量的计算  -*- 5.3.2 维利卡诺夫公式和张瑞瑾公式 取1-Sv=1,并沿全水深积分,得; 一、维利卡诺夫公式推导 (5-33) -*- 积分得: 式中,b为一比例常数,  为垂线平均含沙量。 5.3.2 维利卡诺夫公式和张瑞瑾公式 一、维利卡诺夫公式推导 (5-50) (5-49) -*- 令,           ,则上式可简化为: 5.3.2 维利卡诺夫公式和张瑞瑾公式 一、维利卡诺夫公式推导 (5-50) (5-51) -*- 对于清水,令       ,则      。 挟沙饱和,         ,则:        5.3.2 维利卡诺夫公式和张瑞瑾公式 一、维利卡诺夫公式推导 (5-52) -*- 由Chezy公式,        ,代入上式,得: 5.3.2 维利卡诺夫公式和张瑞瑾公式 一、维利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