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气候变化(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本P48—49页 成因 后果及表现 影响水循环 影响农业生产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淹沿海低地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海水膨胀;冰川融化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数量:植树种草。 (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4)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5)加强国际合作等。 C 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 能力削弱。 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频率。 成因 后果及表现 影响水循环 影响农业生产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淹沿海低地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海水膨胀;冰川融化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数量:植树种草。 (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4)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5)加强国际合作等。 C 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 能力削弱。 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频率。 成因 后果及表现 影响水循环 影响农业生产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淹沿海低地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海水膨胀;冰川融化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2)图中①处的风向为________。①处与⑤处相比,风力 较大的是________处 反气旋 晴朗少雨 偏北风 ⑤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国科幻影片《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 这一切都起源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C 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 能力削弱。 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频率。 成因 后果及表现 影响水循环 影响农业生产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淹沿海低地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海水膨胀;冰川融化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数量:植树种草。 (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4)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5)加强国际合作等。 C 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 能力削弱。

文档评论(0)

pwk11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4003324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