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企业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说到企业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人们很自然的就会与行贿受贿联系在一起。这也很正常,因为现实当中有大多的案例可以佐证这一现象。单以2009年“落马”的高官为例,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米凤君、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副主席李堂堂、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来自企业的行贿问题。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企业会与政府形成这一畸形关系呢?客观地讲,在形成这一关系的过程中,既有可能源自企业的“投怀送抱”,同样也可能来自政府的“主动要求”,本文将侧重从企业的视角去分析企业“投怀送抱”背后的逻辑。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即决定政企关系的核心命题、影响企业资源获取的关键要素、企业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 第一层面:决定政企关系的核心命题 影响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核心命题,毫无疑问是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市场等要素。在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获得,但有些则与政府关系紧密。其中,与政府关系紧密,同时又是企业最为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类,进入权(或机会),包括行业进入权和市场进入权。行业进入权,是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牌照”,是企业生存最基础的资源之一,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下,部分行业的经营权(比如3G牌照、第三方支付、网吧连锁)、产品的生产权(比如汽车、医药)、产品的销售权(比如天然气进出口)等都需要获得政府的许可。市场进入权,主要针对地方保护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市场进入上的限制也逐渐放开,但在关乎地方政府主要财税的领域,仍旧存在着隐形的保护主义影子,比如说房地产市场上的土地资源供给。 第二类,融资,主要涉及到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额度等方面。在融资方面,一直存在着因企业性质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一般来讲,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存在先天的优势,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多、融资成本更低、融资额度更大。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也在迅猛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也很迫切,再加上国家资金向少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这就造成大多企业为了获得发展之必需的资金而向政府官员“投怀送抱”,这也是银行业腐败丛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政策支持。在中国,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资源,同样也是各个企业重点争取的一类资源。在政策支持中,比较常见的有税收优惠、融资平台、资源倾斜等方式。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资源之外,还有其他资源也是企业非常关注的,比如说项目资源、稀缺原材料、劳动力等,这些也都与政府相关。 上述资源对企业发展来讲,缺一不可;同时,企业要获得这些资源,又不能简单的在市场中竞价获得,这就必然把企业和政府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构成了企业处理政府关系的核心所在。 第二层面:影响资源获取的关键要素 上文提到,资源是决定政企关系的核心命题,那么接下来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源的支配权还在政府手中?众所周之,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政企分开,打破政府统一计划和领导,放权让利,让企业获得经营的自主权。从三十年改革实践,尤其是1992年之后的实践来看,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获得了相对的“市场”自主权,但在资源获取上仍旧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很大干预,也就是“计划”的作用。 要分析政府在资源获取上的“计划”因素,有一个前提,即要遵循基本的政治和经济规律,比如说公有制度,比如说关乎国家运转与安全的核心资源,这是国家政治的需要。对一般企业来讲,也并非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本文所考虑的资源获取,更多是从企业的视角出发,考虑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那么,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的获取,需要分两个层面去考虑,即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在上述企业所需的核心资源中,政策支持类资源显然是政策层面的问题,融资类资源则是执行层面的问题,进入权介于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之间。比如说融资,国家从法律法规上已经明确了要公平公正,要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具体到银行的信贷,则必然首先想的是大型企业拥有更强的偿债能力。再比说进入权,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层面设置了相应的准入条款,另一方面相应的监管主体在执行的时候又存在太大的灵活空间。 由此可见,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构成的双重问题,是影响资源获取的重要因素。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监管的漏洞、执行者的素质等因素之外,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长期政企合一的传统思想。发展模式的改变可以依托政策来推动,但思维逻辑的转变则需要时间。纵观六十来年的发展,前三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企业仅作为无权、无责、无利的政府“附属物”而存在,后三十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虽然从放权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