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1《师说》word教案.doc

201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1《师说》word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 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熟记受(授)、不(否) 两个通假字。 b5E2RGbCAP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 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 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 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p1EanqFDPw 第三层(第 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 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DXDiTa9E3d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 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RTCrpUDGiT 第二层(第 3~ 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5PCzVD7HxA 第三层(第 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 “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jLBHrnAILg 第四层(第 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xHAQX74J0X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第2段和第 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中心论点。 第 4段,说明作《师说》 的原因。继第 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 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LDAYtRyKfE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 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Zzz6ZB2Ltk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 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 “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 “于吾”作“生”的补语” ,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 1/12 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dvzfvkwMI1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 “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rqyn14ZNXI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 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 。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 。这几个分句运用了 “合叙” 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 即“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EmxvxOtOco 所谓“合叙”就是把两个句子的成份相互交叉,合在一个句子中叙述。 本篇还有一个合叙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 ?”其中“先后生于吾” ,是“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的合叙形式。 SixE2yXPq5 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一文也出现过“合叙句”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两个官名三个人名,谁任何职?诸葛亮当然清楚, 后主刘禅也不至于糊涂, 所以诸葛亮才合叙,但不了解内情的人就很难分辨了。若翻译时照原文串译,虽然省书,但读者很难清晰把 握句意。这个句子若分叙,应该变成以下形式: 6ewMyirQFL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此皆良实。 依分叙的形式翻译,读者自然能清楚地把握句意。 古汉语中,合叙句是常出现的 ,把握这种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有益的。有些 合叙句若不会分译, 往往使人根本无法弄清事实。 例如《汉书· 景帝纪》中有这样的句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到底是封谁的孙子、谁的儿子为列侯?若不分叙翻译, 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无法弄

文档评论(0)

187****6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