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 应 有 有 精 精 神 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 丁肇中(1936——),美籍华 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 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 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zh 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检查预习: 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格物致知 含义 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论点 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速读课文、整体理解、揣摩思路 方法提示: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各段的关键句子。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 证明了 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 和致知的真正含义。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实 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 竹子的例子证明了: 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讲的道理: 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 勇气和毅力。 中国学生的现状: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第十二段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证明了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 动手的弊端。 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文档评论(0)

nklz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