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史稿学习讨论.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汪树理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1.物候知识 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夏小正》 记载有物候,天文和与之相对应的农事活动。 内容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 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 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別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 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 园芎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 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芎作物的芸、桃、杏 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 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 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 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 2.其他记载物候知识的著作 《诗经》 《国风·豳风·七月》 《小戴礼记》 月令》 《吕氏春秋》 《十二纪》 《淮南子》 《时则训》 《逸周书》 《时训解》 《时则训》所记载的物候知识完全抄自《十二纪》,没有 什么发展。但是《淮南子·天文训》是第一部记载二十四 节气的历史文献 《时训解》则把《夏小正》和《十二纪》所记载的物候按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依次叙述,这就使物候观测和季节 气候的变化结合的更为紧密,是我国古代物候学的一大进 步 書 1.气象记述 天气的情况如晴,雨,风,雪等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 切。人们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观察,但有文字记载的材料 是从甲骨卜辞(商代)开始的。 商代人们对于风雨,阴晴,霾雪,虹霞等天气变化十分关 注,关于晴雨的甲骨卜辞比比皆是,甚至保留有连续十天 的气象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也是 我国后世传统气象记录的先声。 甲骨卜辞中的气象记录 壬申雪;止雨酉昼;乙卯雹;乙酉大雨等,表明了当时的 一些雨雪起止时间 对于雨,从量上有所区分:“大雨”,“小雨”,“多 雨”,“足雨”,“无雨”等。 对于风,从强弱上有所区分:“大风”,“小风”,“大 撖风”等。 对于风的方向,还有“东风曰协,南风曰俊,西风曰大, 北风曰烈”。 对于风,云,和降雨雪的关系,人们已经通过不断的观察 产生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天上彤云密布,就要下大雪。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即东风容易带来雨水。 朝臍于西,崇朝其雨”,即早晨太阳东升,看见西方有 虹,不久就要下雨。 2.地形和地图知识 “地道变盈而流谦”:意思是说地表的起伏形状不是一成 不变的,有的地区高山会逐渐降低,低地会逐渐升高。(河 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啐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这可能是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时的写照。 《史记·周本纪》上说这一年“周三川皆 震·······三川竭,岐山崩。” 《诗经》里,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名称,如“山” “岗”,“丘”,“陵”,“原”,“洲”等。对于山, 有草木的成为“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对于丘, 根据形状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宛丘”,“阿丘” “顿丘”等。说明当时对地形已经有比较细致的观察。 关于地图知识,有这样的传说: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 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木和禽兽图,而且九鼎一直到秦代 才被销毁。 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和人们来往 的扩大,地理知识较之原始时期和夏代大大丰富。卜辞中 屡屡出现“东土”,“东鄙”,“西土”,“西鄙” “北土”,“南土”,“南邦方”等的记载。 《尚书·洛诰》和《诗经·周颂》的《般》篇中明确讲到 了地图。 以上讲到的地图,时间都在三千年前的周初。从地图上可 以知道山川,城邑的位置,说明当时地图已有一定规格要 求,至少能够表示出地物的大致方位。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