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雅琼: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学史中的简#183;奥斯丁
在当今的文学评论界,简·奥斯丁(Jane Austen)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小说家。这位在两寸象牙上精雕细琢的女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也是国内研究者的批评热点。从晚清民国时期起,奥斯丁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编撰的英国文学史中,但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结束,对奥斯丁的述介几乎为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奥斯丁才开始受到重视,正如英国文学研究专家黄梅所说,奥斯丁“在文学大解禁浪潮中重新‘浮出水面””,一时间出现了诸多研究文献[1]。到了21世纪,随着奥斯丁小说译本的繁荣以及电影改编的兴盛,奥斯丁更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起,每年关于奥斯丁(又译奥斯汀)的研究论文多达千余篇,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文学史虽不似期刊杂志有相当的即时性,但其呈现的却是一段时期内最为精华的研究成果,对学者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其在不同的文学史中所呈现的形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关注点。本文将分别讨论1980——2000年、2000年至今两个阶段国内编撰的英国文学史对奥斯丁的述介,并以此分析奥斯丁在中国的接受和认知情况。
一、成为正典的奥斯丁(1980-2000年)
晚清民国时期,西风东渐日盛,国内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学者撰写的英国文学史,其中,在谢六逸、郑振铎、金东雷、曾虚白、徐伟等人的著作中,都简略地介绍了奥斯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文学研究出现了断层。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校教学秩序的恢复,国内重新涌现出一批文学史著作,比较重要的有陈嘉的四卷本《英国文学史》、梁实秋的《英国文学史》、范存忠的《英国文学史提纲》、王佐良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侯维瑞的《英国文学通史》等著作。在这些文学史著作中,奥斯丁不再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章节之间的小插曲,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作家。这一方面与国内对英国文学的整体研究不断深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杨绛、朱虹等前辈对奥斯丁的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82年,杨绛发表在《文学评论》的文章《有什么好?——读小说漫论之三》[2]和朱虹发表在《读书》的文章《对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3]都呼吁学界重视奥斯丁小说的价值。1985年,朱虹编选的《奥斯丁研究》[4]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汇集了国外重要的奥斯丁评论,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20世纪80年代起,奥斯丁的小说出现了刘重德、孙致礼、张经浩等多种译本,这也为奥斯丁研究提供了便利。
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存忠教授编著的《英国文学史提纲》,这是一本双语文学史著作,也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尝试用英语编写英国文学史。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另附有中文翻译。该书对奥斯丁的介绍分为三部分:奥斯丁和奥斯丁的世界、《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和《埃玛》(Emma)、小说家奥斯丁。值得一提的是,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用阶级的眼光看待奥斯丁,因此认为“她对阶级社会——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生活的社会——所持的全盘接受的态度限制了她的视野”[5]368-370。
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陈嘉开始编写《英国文学史》,从1981年到1986年前后写作五年,共分四册[6]。这套书用英文写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国内第一套大规模以英语写作的英国文学通史,后成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材,影响非常广泛。其中,第三册有关于奥斯丁的介绍,出版于1986年。陈嘉首先介绍了奥斯丁的生活环境、创作背景等,之后重点讨论《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和《爱玛》①(Emma)三部小说的人物、情节和艺术特色,并且指出奥斯丁的小说并不缺乏社会批评,在看似平静的爱情和婚姻背后,潜藏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较量。此外,陈嘉提到奥斯丁另有三部残篇,并且简要地介绍了他认为最重要的《桑迪顿》(Sanditon)。当时梁实秋先生的《英国文学史》在大陆尚未出版,因此这可以算是第一本提到奥斯丁残篇的文学史了。1996年,陈嘉、宋文林合著的两卷本出版,这是在原有四册的基础上整理的缩编本,其中对奥斯丁的介绍更为简略,此处不再赘述。
梁实秋晚年用七年时间完成四卷本《英国文学史》。该书于1985由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出版,但是大陆一直到2011年才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梁实秋的文学史把奥斯丁单列一节,用九页的篇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7]963-972。他介绍了奥斯丁的家庭环境、几位兄弟姐妹的职业、奥斯丁几次举家搬迁的事件,并且都写了具体的人名和地名,这些材料在现在看来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接着,梁实秋把六部小说按写作年代一一概述,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