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贫困家庭心得体会.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访贫困家庭心得体会 施清远 研究贫困生,理所当然就要研究他们的家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不能不让人思考,孩子 的妈妈离家出走,让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 张婧,女,12 岁,小溪塔街道官庄村,父亲长年患病,妈妈离家出走,现成为贫困家庭。 向文义,男,12 岁,小溪塔街道原屈家岗村,家庭成员爷爷、爸爸。 综观这些孩 子的父亲,在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由于家庭的困难,自身条件与社会的要求有一 定差距,他们很难在本地区找到合适的工作,济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女子,这些女人为了摆 脱生活的窘迫,或经人介绍,或随他人流浪到此,为了寻求安生之处,只能委出求全,可他 们在本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周围的家庭差距实在太大。但她们 最终选择的却是“人间蒸发”,她们成全的是一对对苦涩的孽缘,留下了一双双凄凉的儿女。 再看看这些孩子,在原本凄凉的家庭中已经饱受了生活的艰辛,母亲的出走,让她们的心灵 又蒙上了重重阴影,他们得不到完整的家庭之爱,从小就饱尝生活的窘迫,同龄人的异样目 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背景,他们怎能像正常孩子安心学习,安心生活,可想而知,他们 的学习成绩,品德水平,心理能力与正常孩子的差异是有较大距离的。 来自边远地区的女人的心理分析:一方面,这些人从小生活在边远的贫困山区,穷山恶 水,他们的地位较低,父母对她们的到来也许从来没有过什么关爱,他们甚至也不懂得什么 叫关爱,怎样去关爱,否则她们怎么会抛弃自己亲身骨肉呢?另一方面,她们自己不免好逸 恶劳,对丈夫的无能、无智甚至家庭暴力又敢怒而不敢言,同时也无法改变窘困的现状,当 毫无感情基础的婚姻遭遇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面对本地区的的花花世界,动心了、动情了, 她们最终选择逃避,也应该在意料之中。 丧失母爱的孩子们的心理:普遍自卑,语言、行为孤僻,做事畏首畏尾;普遍自闭, 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常常封闭自我,难以与人融洽交往;学业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他们的早期教育比正常儿童晚,智力开发较迟;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 家教氛围。从基础差,到各方面差,形成了恶性循环。 孤残单亲孩子的问题:亲情、爱心缺失,成人教育、心理辅导缺位,将会让孩子们重滔 复辙,甚至形成叛逆心理,这种影响可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不 稳定的因素。 拯救措施: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改变原有一次 性送钱送物的年终慰问为平常的跟踪了解,定点帮扶,变“输血”为“造血”。 加强对贫困家庭成员的成人教育,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 信心,改变过去只有物质上的安慰为物质、精神的同步实施,变“赠资”为“增智”。 在学校深入开展“教师妈妈”关爱行动,切实加强结对帮扶,坚持“四个一”制度,即 每天看看“子女”一次,每周给“子女”进行一次辅导;每月与“子女”共进一次午餐,每 学期带“子女”回家过一次团圆生活。科学施爱,科学施教,矫正孩子的心理,增强沟通能 力,提高学业成绩,提升成人水准。改变过去只是成绩的关心为学习与心理同时关注,变“施 教”为“施爱”。 2013 年5 月10 日 1

文档评论(0)

tiger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