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争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为倡导革命文学,对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叶圣陶等进行批判。 他们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最文学正宗,把上述创作批判成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文学。斥语丝派的“闲暇”,批鲁迅、茅盾等为“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成仿吾说“不许站在中间”。 鲁迅写《“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性》等予以反驳。 论争在左联成立前结束。 叶灵凤画作。右为左联新地月刊封面,中为冯雪峰译书封面,左为漫画《鲁迅先生》。作者还在画旁加了一段文字:“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以往的战绩,躲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画中反复出现的锐角三角形与椭圆形之间造成的对比,显然属于未来主义的构图原则。创造社要打倒老作家,建立新的普罗文学,首先以鲁迅为目标。此画的用意很明显。 二。关于人文主义问题的论争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他们宣传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强调文艺的宗旨在于表现普遍人性。 1.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梁实秋强调“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反对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左翼作家认为其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资产阶级理论。鲁迅批评梁实秋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认为文学要写人,就不能免除人的社会阶级性。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新月的态度”与批评》,全面批判新月派。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 1、围绕对鲁迅的贬损的论争。 2、围绕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论争。 《文学批评辩》 《文学与出汗》 3、围绕卢梭女子教育问题引起的论争。 4、围绕批评态度问题的论争。 5、围绕文学的阶级性问题的论争。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6、围绕翻译问题的论争。 《论鲁迅先生的翻译》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方令孺(1897-1976) 陈梦家(1911-1966) 梁实秋(1903-1987) 1931年鲁迅与冯雪峰两家合影 2.关于闲适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1934年9月主持出版《人间世》,次年9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刊形成 “闲适”与“幽默”的现代性灵派。 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3。关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反对艺术宣传政治,主要针对极端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急进的左翼文学中过激者。 2.苏汶的“第三种人” 指那些追求纯粹艺术的人。施蛰存、戴望舒等支持。都捍卫艺术独立性。 瞿秋白坚持文艺是政治的留声机,周扬从无产阶级先进性的角度强调其文艺的客观真理价值,冯雪峰宣布对方是反动文人、社会法西斯蒂。张闻天《文艺上的关门主义》,对胡苏等人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强调“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品,但可以是有价值的作品”,过激的理论将束缚文学家的自由,对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予以维护。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3、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创作。 1933年萧伯纳来中国,与宋庆玲、蔡元培、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等在孙中山故居前合影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1928年1月,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开始宣传革命文学;“左联”。 2、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队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