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ppt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一)纪实美学 早在电影的初创时期,以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为首,就已经开始形成两大片种或两大流派,即纪录片与故事片、纪实派与演出派、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 前者强调电影的照相性,突出电影摄影机的独特的纪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滥用蒙太奇分割镜头,注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表现人物和事件;在剧作上反对人工编造故事情节和类型化的人物性格,要求到生活中去发掘真实事件和细节,强调电影的逼真性。 后者强调戏剧冲突律的结构原则,注意运用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来强化冲突、层层递进、直导高潮的内在法则,删除一切对故事情节没有直接推进作用的细节,追求人工雕琢的美,强调电影的假定性。 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奠基者,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纪录电影大师维尔托夫和美国纪录电影大师弗拉哈迪。 维尔托夫1921年创立了“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认为电影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完善,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此,电影必须忠实地摄录生活,把生活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 维尔托夫十分重视电影的活动照相性,要求以高度的逼真性作为电影最重要的美学特性。 弗拉哈迪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0世纪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一方面强调纪录片应当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实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因为摄影机的“眼睛”(镜头)可以比人的眼睛有更大的力量。 格里尔逊等人拍摄的一大批纪录影片中,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合等都相当讲究,。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十分注意拍摄普通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场面,如《锡兰之歌》、《夜邮》。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尼导演的《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1952),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罗马11时》(1952)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前后延续了7年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走向衰落。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电影风格,尤其是对于纪实性电影美学的探索和实践,新现实主义电影至今对现代电影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从电影技术手段来看,战后出现的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也使得实地拍摄具有了基本的物质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条件。 新现实主义者以纪实性作为美学基础,追求电影真实性和逼真性,把摄影机放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多拍实景、外景,取消了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力求创造一种接近纪录片的质朴真实感。 为了更接近生活,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男主角就由一位失业工人扮演。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的朴实、自然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 在剧作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常常采用单线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情节不复杂,

文档评论(0)

wangx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