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pdf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pdf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 《尚书·尧典》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 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是为《今古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 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 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 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 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的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 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 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 ·王制》云: “命大师陈 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 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 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 “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 则是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是人的思想 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古代统治者把这 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从孔子提倡诗“无邪”, 到后来的主张 “发乎情,止乎礼义”,以至提倡 “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一系列的努力都 集中在诗之“志”必须符合其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另一些人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所谓“饥 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 属诗”,说明另有不同倾向的诗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在我国文学 发展过程中,由于“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情”被视为是与政教对立的“私 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 “言志”和 “缘情”的对立。有时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辩。唐孔 颖达的《毛诗序正义》早已看出,“志”与“情”是一个东西,“言志”与“缘情”并无本质 的区别。这种对立的理论主张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出现,其实质则是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 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尧典》这段文字也说明了在文学发展初期,诗、乐、舞的紧密联系。从文学起源的情况看 来,一般的是伴随劳动节奏而产生音乐,因音乐而产生歌辞。在当时,乐和诗同样起着“言 志”和教育人的作用。所以《荀子·乐论》说:“君子以钟鼓道志。”《周礼·大司乐》说:“以 乐语教国子。”诗与乐到后来才发展成两个独立的部门,产生以“声”为用的乐,和以“义” 为用的诗。至于诗、乐、为、舞的紧密结合,《吕氏春秋 ·古乐》也有所记载: “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 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尧典》所述此可以互相印证。它为 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历史史料。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诗言志”是早期的诗歌理论。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 的影响源远流长。毛泽东同志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书写“诗言志”三字赠给文学工作者, 给这一理论注进了新的内容。 《诗 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后来儒家学派把 它奉为经典,习惯上就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〇五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 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全书根据乐调分为风、 雅、颂三个部分,作者既有人民群众,也有士大夫贵族。但其时尚无专门作家,作者的姓名 基本上都已无法考订。形式以四言为主,往往重章迭句,反复咏唱。其中有不少作品成功的 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富于艺术性。 在这三〇五篇诗歌里,有少数作品已经谈到了作诗的目的。在比较明确的十一条中,八例为 讽,三例为颂。但不论是讽是颂,实际上都是“诗言志”的具体的发展和运用。这些例证表 明,在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把诗歌创作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诗歌积 极干预生活,或者讽刺丑恶的事物,或者赞颂美好的事物。

文档评论(0)

152****77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