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ppt

范文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无菌操作要求 1、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2、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可选用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或?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用75%乙醇脱碘;或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 .新. *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无菌操作要求 3、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4、操作中遵守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 5、 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新. *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拔罐类器具的使用与处理 拔罐常用器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罐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方法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 1、机械清洗湿热消毒,应符合A0值3000(相当于90℃/5min,或93℃/2.5min)的要求。干燥后保存备用。 .新. *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拔罐类器具的使用与处理 2、手工清洗 ◆罐具清洗应使用专用水池,不得与洗手池共用。有条件应与诊疗区域分开,在独立的区域清洗。 ◆应配备洗罐工具,如刷子、医用酶洗液、滤水篮筐、浸泡桶等。 .新. *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手工清洗流程 ◆应先去除污染。罐内如存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排放达标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再将罐具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后,用医用酶洗液浸泡刷洗、清水冲洗。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 ◆将清洗后的罐具完全浸泡于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2000mg/L)加盖,浸泡时间>3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保存备用。或采用湿热消毒,应符合A0值3000(相当于90℃/5min,或93℃/2.5min)的要求。干燥后保存备用。 .新. *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 * 二〇一八年 六月 .新. * 温州15人因针灸感染分支杆菌 2011年下半年起,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陆续收治15例疑似分支杆菌感染的病人。医生从病人的病史了解到,这15人都来自永嘉县瓯北镇,而且都曾经在瓯北“吴美娥中医针灸诊所”进行过针灸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省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流行病学调查,此次感染事件可能与穴位注射交叉感染有关,专家对该诊所的物品及诊疗器械进行采样,送上级部门检验,专家指出是诊所使用的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问题,确定患者感染的是结核分枝杆菌。 .新. * 针刺类相关感染时有发生 .新. * 针刺类相关感染时有发生 发病前,患者曾到海南探亲访友。期间她觉得双侧膝关节痛得厉害,便在当地一家诊所进行针灸、拔火罐等调理,在这过程中,尾骶部皮肤破损了, 病菌从破损伤口侵入,然后进一步侵袭器官组织。血培养找到革兰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磁共振检查证实,患者两侧骶髂关节炎、左侧臀大肌和盆腔内多发脓肿,行左髂窝及左臀大肌脓肿穿刺抽脓液,抽出黄色脓性液体约50毫升脓液,细菌培养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终诊断为脓毒血症、重症肺炎、左侧臀大肌、盆腔内及骶尾部肿物、双侧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贫血。 .新. * 起草背景 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2017年7月 .新. * 指南定位 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 .新. * 组成部分 《指南》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共包括七个组成部分: 1、《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