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经典学习案例.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 年北京市十大典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 案例 1 社保折现无效,解除经济补偿不能少 张某系外地农民工,于 2014 年 8 月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后厨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月工资为 4000 元。同时,双方订立了一份《社保补偿协议》,其中约定,因本人原因,张某不要求餐饮公司为其缴纳社会 保险费,餐饮公司将每月社保费用折现为 500 元支付给张某, 张某自行承当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相关法律后果等。工作至 2016 年 7 月,张某以餐饮公司未依 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 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及缴纳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餐饮公司认为, 张某本人自愿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 现在却反过来要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且还要经济补偿金,其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故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 因发生争议, 张某遂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 张某与餐饮公司所订立的 《社保补偿协议》 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后经过仲裁委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张某将每月所得 元社保补偿返还给餐饮公司,餐饮公司依法为张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向张某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 【法律评析】依法缴纳社保义务不可规避。 按照《社会保险法》 的相关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负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本案中,餐饮公司与张某签订了《社保补偿协议》 ,张某每月获得了更多的工资, 餐饮公司也可以少承担一些社保费用, 似乎两者都有利, 但却存在张某在生病、生育、年老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社会保障的巨大风险,从而 最终损害个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利益。本案中,虽然张某有违“诚信”原则,但由于《社保补偿协议》 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 且用人单位有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 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事实成立, 故在张某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餐饮公司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案例 2 符合休假条件,新入职当年即可休年休假 王某于 2014 年 6 月 1 日入职某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 2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月工资为 5000 元。劳动合同到期时,王某选择不 与物业公司续订劳动合同。 离职结算时, 王某提出工作期间未休带薪年休假, 故要求支付相应的补偿。 物业公司同意向王某支付相应的补偿, 但只同意向王某支付入职满一年后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王某则认为, 其入职物业公司之前, 其累计工作年限已达 10 年以上,其每年应享有 10 天带薪年休假, 其入职当年就应享有相应的年休假。 因双方发生争议, 王某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要求物业公司支付全部工作期间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王某在 2014 年 1 月至 5 月期间在前一用人单位工作时未休年休假,其入职物业公司之前已经具有 10 年以上的累计工作年限,故王某入职物业公司的当年即可享受年休假,无需在物业公司工作满一年后才可享受年休假。 后仲裁委裁决物业公司向王某支付了在物业公司全部工作期间的带薪年休假工资报酬, 并对该案实行了一裁终局。 【法律评析】休年休假看累计工作年限,新入职非休假障碍。 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将员工休年休假的条件设定为必须在本单位连续工作 1 年。《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第三条规定: 职工连续工作满 12 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第五条规定: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 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 折算后不足 1 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 (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 365 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从上述规定来看,只要劳动者在新入职之前已经连续工作满 12 个月以上,即可在新用人单位享有当年度的带薪年休假,而无需在新单位再次工作满 12 个月后才能享有,新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限制或剥夺劳动者的休假权利。 终局裁决制度是指劳动争议案件经仲裁裁决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用人单位一方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涉及追索劳动报酬、 工伤医疗费、 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终局裁决。 很多劳动者在自身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时, 不愿维权,主要是因为维权的时间成本过高, 使维权变得更为繁难。 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有条件的终局裁决, 可以帮助劳动者尽快讨回公道, 防止用人单位恶意拖延时间, 让劳动者正当的劳动 权益得到及时维护。在终局裁决之下,更多的用人单位面对高效的劳动仲裁效率, 会有所忌惮,不敢随意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案例 3 未约定竞业限制补偿,劳动者履约单位仍需支付 周某于

文档评论(0)

156****68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